這也是為什麼管道直徑會粗達三十厘米的原因:
一來是為了蓄水,避免一日內反複性的灌注。
二來則是防止細小的管道承載不了瞬時衝壓而爆裂。
“飛輪...自吸泵...擺輪遊絲...發條....”
看著這一套嚴密運作的設備,徐雲緩緩從地上站起身,眼露震撼。
雖然以他的眼界來看,這套設備還有很多地方可以改進:
比如一開始井水的勢能轉換效率不高,石柱完全可以調成傾斜。
又比如繩索可以改成類似魚類的那種扁平型,以此來增加摩擦力蓄能,雖然這樣驢會比較累.....
但彆忘了。
徐雲可是一位現代人。
用現代眼界看北宋科技,這就和用22年的眼光,去噴《盤龍》《鬥破》這些網文早期書有毒一樣,完全是無意義的行為。
就當前的科技水平來看,老蘇的這套裝置都無疑算得上的巔峰級的科技成果了。
雖然不清楚內部的結構到底精細到了一個什麼樣的量級,但徐雲敢保證,最少領先西方四百年是沒啥問題的。
四百年後才16世紀,那時候的西方還沒到科技豬突猛進的地步。
想到這兒。
徐雲下意識的抬起頭,看向了天空。
光老蘇這個在汴京的臨時住宅裡,尚且都能見到如此精巧的供水裝置。
那麼這個因為金人而暴斃的朝代...不,或者說華夏悠悠五千載的曆史裡。
又有多少先民的智慧,被埋沒在了歲月長河中了呢?
一個?
十個?
還是千百個?
恐怕沒人能給出一個準確的數字。
與此同時。
徐雲對於老蘇這個人的興趣,也驟然濃烈了不少。
雖然老蘇在曆史上的發明創造很多,但和小牛不同的是,小牛那會兒算是17世紀,各種資料甚至親筆手稿都留下了不少。
世間對於小牛的認知是相對明確、詳儘且權威的。
大家都知道小牛是個啥性格,徐雲也知道怎麼入手能勾起他的興致。
但老蘇卻不同。
1100年距離現在差了足足九百年,加之北宋暴斃,大量的古籍遺失。
因此徐雲和後世對於蘇頌的能力和性格,談不上一個很直觀的認知。
其實不止蘇頌,古代很多知名科學家也是如此。
比如南北朝時期的祖衝之,甚至有一些黑子認為他是抄襲彆人得來的成果:
他的手下有一個像是曲啊小將似的人物,《大明曆》都是祖衝之靠著此人得出的。
至於你去問他的名字和依據,這些人則會回你一句‘資料都被祖衝之給毀了,所以你查不到這個人’。
也不知道那些人什麼仇什麼怨,非要給一些先賢潑上臟水。
隨後徐雲搖了搖頭,將心思收回了現實。
看著這個還在哢哢作響的裝置。
他忽然想到了什麼,嘴上不可抑製的揚起了一絲笑容:
話說回來,在本土的曆史裡,擺輪遊絲的發明者也算自己的老熟人了。
他叫做.....
羅伯特,胡克。
.....
注:
考慮到可能有讀者有異議,解釋一下,現在公認的就是1664年胡克發明的遊絲,09年瑞典CBT會議上已經翻案了。
惠更斯目前在牛津大學物理編年史課程中,關於遊絲的定義是校正了螺旋形遊絲,這個課程大學圖書館電腦就可以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