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考慮到老蘇眼下已經算是完全體,不像1665副本中小牛那樣還是個青春版。
因此徐雲一度認為他就是靠經驗想到的這個層麵,畢竟靈光一閃的先例在科學史上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不過如今看來。
老蘇對於‘力’的探究——或者說認知雛形,應該早在四十多年前就開始了。
橫渠先生。
指的便是張載。
張載是北宋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也是北宋五子中最有名的一位。
他發展了“氣一元論”的思想,為中國古代辯證法“兩一”學說的集大成者。
當然了。
比起張載的名字,他所說的一句話可能知名度更高: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沒錯。
這句90%宋朝之前的穿越文中都會出現的名言,便是出自張載之口。
與此同時,張載也是古代比較少見的地圓說支持者。
說起地圓說,後世一般認為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第一次提出了地球這一概念。
等到了公元前3世紀。
生活在亞曆山大的科學家埃拉托色尼,則用幾何學方法確立了地球的概念,並且計算出了地球的直徑。
而在華夏古代,地圓說的支持者也有不少。
其中最有名的屬於東漢張衡《渾儀注》中的一句話:
“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
同時《黃帝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裡也有記載記載:
“帝曰,地之為下否乎?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帝曰,馮乎?岐伯曰,大氣舉之也。“
也就是黃帝問天地之下是什麼?
岐伯說天地之下什麼也沒有,是一片太虛。
接著黃帝又問太虛是什麼?
岐伯說,天地是浮在其中的空間。
不過可惜的是。
由於各種原因,古代華夏並沒有將地圓說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係,各個朝代隻是零散的存在一些支持者,直到明朝時期才會開始真正改善。
當然了。
眼下的1100年在時間線上和明朝相隔不算太遠(相較於漢唐來說),因此地圓說的支持者倒也不算特彆罕見,更算不上異端。
而老蘇所說的張載,便是宋代最有名的一位地圓說學者。
張載在自己最為重要的作品《正蒙》曾經說過幾句話:
“地純陰凝聚在中,天浮陽運旋於外,此天地之常體也。”
“恒星不動,純係乎天,與浮陽運旋而不窮者也。日月五星逆天而行,並包乎地者也”。
“地在氣中,雖順天左旋,其所係星辰隨之。”
當然了。
其中第二句的恒星指的並不是恒星,而是固定的星體。
除此以外。
張載也認為物體會下落,是因為‘物皆有磁’:
大地下方的某個深處存在有一片空間,其中的土壤具有特殊的磁力,所以才會吸引著物體下落。
而人沒有被完全吸進地心,則是因為被表層土壤擋住了。
所以他告誡後人不能把地麵挖太深,以免把表層的土壤挖光,導致所有人都被吸進地底。
實話實說。
以後世的目光來看,張載的論點其實有挺多錯誤的。
比如吸引物體下落的並不是磁力,又比如我們腳下的‘表層’極深,足足多達六千多公裡。
哪怕是後世毛熊的科拉超深鑽,也才挖到了地底12262米處。
如果假設地球是個三十層高、每層之間有20級台階的建築。
那麼後世人們隻不過是站在頂樓的入口,朝下走了......
一級台階罷了。
所以彆說把地麵挖塌了,地球哪怕是啥事不乾讓你去挖,人類也不可能把大地掏空。
不過還是那句話。
以後世相對成型的認知體係去評論一千年前的某個觀點,本身就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
張載的這些觀點,可以說已經是這個時代的天花板了,性質上已經觸碰到了引力的範疇。
可惜張載並非是專業的物理學家,甚至沒有經曆過太多物理知識的教育。
因此在提出了觀點後,他也沒有能力去論證自己的推理,而是去推論起了理學。
不過受張載影響,老蘇明顯具備了一定相關的認知,這顯然是件好事。
因此在聽到老蘇這番話後,徐雲朝他微微點頭,有些敬佩的說道:
“橫渠先生學究天人,他所提出的磁力一說雖然不算準確,但離真相也非常接近了。”
隨後他用腳踩了踩地麵,布鞋與地麵發出了夯實沉悶的接觸聲:
“根據風靈月影宗的手劄記載,咱們腳下的這片大地叫做地球,是一個近似圓形的球體。
而吸引物體落下的,便是一種名叫重力的力。”
..............
注:
怕被說灌水啥的,解釋一下,這兩章會有一個很長線的伏筆,也是這本書重要程度前三的一個伏筆,諸位可以考慮放個眼在這兒。
對了,這個月應該有十個粉絲稱號,大家可以關注一下評論區,四個盟主大佬,估計要舵主以上才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