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6.8K)(2 / 2)

走進不科學 新手釣魚人 14519 字 11個月前

這可是華夏古代的巔峰技藝啊......

如果沒記錯的話。

淬火技術應該出現在春秋時期,西漢後開始普遍推廣,同樣是個領先歐洲一千多年的技術。

可到了後世,一切都換了個位置。

鐵礦需要向他國購入也就罷了。

畢竟這是資源的先天限製,得追溯到新太古代,屬於非人力所能改變的情況。

但一些煉鐵設備甚至煉鐵工藝都被外國搶占了先機,比如FINEX這種技術還得向普銳特付專利費,這就有些令人無語了。

隻能說某個辮子朝挖的坑實在是太深了,直到百年後都在還債。

接著徐雲三人跟隨齊格飛又走了一段路,周圍的聲音逐漸開始變得安靜下來。

一刻鐘後。

幾人穿過一間院門,來到了一處占地接近三百平的地麵上。

隻見此時此刻。

地麵上正放著一根粗大的鐵筒,長度大概接近十米,直徑一米左右。

內部中空,周身沒有刻錄其餘圖案。

鐵筒的一側相對光滑簡潔,另一側則要複雜很多,內部有著大量的精細機關與推槽。

很明顯。

這便是望遠鏡的筒身。

齊格飛引著徐雲來到筒身邊上,指著它道:

“王公子,你且看看此筒是否合格?”

徐雲朝他拱了拱手,走到鐵筒邊上,開始檢查起了完成情況。

實話實說。

望遠鏡的筒身並不算很複雜。

除了主體之外。

關鍵的結構也就剩下了尋星鏡、導星鏡以及轉儀鐘,無外乎精度的問題而已。

有的能精確到小數點後七八位,有的則隻能精確到一兩位,價格也因此天差地彆。

其中轉儀鐘這東西主要是為了補償地球自轉,使望遠鏡始終對準同一片天區,從而達到穩定觀測的效果。

現在轉儀鐘的動力主要靠馬達帶動,速度由天文鐘或無線電振蕩器來控製。

而早期的轉儀鐘,其動力則來自鏈條式的重錘或發條,旋轉速度靠離心調速器來控製。

代表老蘇人生巔峰的水運儀象台,便是利用的後者原理。

先前在設計望遠鏡布局的時候,徐雲在水運儀象台的基礎上對轉儀鐘進行了簡單改造。

先是調整了力矩,又在筒身內部打了個環繞式的通道。

使其成為了一個附著型的裝置。

隨後徐雲彎下身子,右手深入筒中開始摸索了起來。

幾秒鐘後。

他在筒壁大約30厘米的位置,摸到了三個凸起的小盤子。

徐雲微微一扭,一個鐵盤便被拆卸了下來。

接著他隨意從地麵上撿起一根狗尾巴草,將其順著某個空隙插入其中。

同時調整扭矩,通過刻度精確的擴大到了二十倍速。

很快。

在內部發條的作用下,狗尾巴草跟著載台轉動了起來。

“一...二...三...”

徐雲很認真的看了幾分鐘,心中暗自記著數。

幾分鐘後。

他的臉上揚起了一絲滿意的神色。

這套轉儀設備的精度非常完美,至少負擔起這次的觀測任務完全綽綽有餘。

如此一來.....

隻要讓家裡的那頭驢多蓄幾個轉盤就行了。

接著他重新將鐵盤裝了回去,開始檢測起了剩下的尋星鏡和導星鏡。

了解天文望遠鏡的朋友應該都知道。

由於天文望遠鏡主鏡的視場一般都比較小,所以要直接在主鏡中尋找到觀測目標,往往會非常困難——因為在目標附近常常找不到任何可以參照對比的其他天體。

後世為了能解決這個問題,迅速地搜尋到待觀測的天體。

天文學家們便在主鏡旁附設了一個低倍率、大視場的小型望遠鏡。

它就是尋星鏡。

尋星鏡一股都采用折射式的望遠鏡,它的光軸與主鏡光軸平行。

口徑一般在50~100mm左右,視場在30°~50°左右,放大率在7~20倍。

焦平麵處裝還有供定標用的分劃板,可以用刻度尺來改造。

觀測時。

隻要先用尋星鏡找到待觀測的天體,將該天體調到尋星鏡的視場中心。

由於光軸平行的緣故,天體便也會同步出現在主鏡視場中了。

另外。

主鏡在進行較長時間的觀測時。

為了及時糾正跟蹤中的誤差,觀察者也會在主鏡旁設置一個起監視作用的望遠鏡。

它就是導星鏡。

導星鏡的口徑、焦距與放大倍數均要比尋星鏡大,視場要比尋星鏡小。

當觀測目標偏離主鏡中心時,導星鏡中就能反映出這個情況,可以及時將它調回視場中心。

不過後世的奸商很多,有些普及型天文望遠鏡隻有尋星鏡與導星鏡之中的一個,極大的影響了初學者的觀測體驗。

視線在回歸現實。

隻見徐雲來到尋星鏡頭部,通過隨身攜帶的智齒測量了兩個鏡麵的光軸。

“17.4厘米。”

接著又來到尾部,繼續進行測算。

“也是17.4厘米。”

然後是導星鏡。

“頭部12.1厘米。”

“尾部同樣是12.1厘米。”

“完全一致,平行。”

檢驗完畢後。

徐雲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塵,朝著齊格飛豎起了一根大拇指:

“齊師傅,筒身沒問題,不知鏡麵現在什麼情況了?”

眼見筒身通過了徐雲的檢測,齊格飛肩膀微微一鬆,回道:

“鏡麵目前還在磨製中,畢竟不像筒身,鏡麵乃是由小老一人完成。

因此要相對慢點,以眼下的進度來看,恐怕還要一周左右.....”

徐雲沉默片刻,計算了一下大致的時間,道:

“齊師傅,你莫要緊張,千萬不要為了追求時間而忽略質量。

一周不夠就十天,十天再不夠就兩周,兩周不夠就一個月。

老爺那兒對工期要求不高,一切以精度論,慢工出細活嘛。”

隨後他又想到了什麼,看了眼一旁眼巴巴盯著自己的小李,又問道:

“對了,齊師傅,不知李姑娘的顯微鏡......”

齊格飛聞言,立馬朝邊上的某間屋子一指:

“顯微鏡倒是製好了,就在那間工房裡,推門便可入內。”

徐雲又看了他一眼,確認道:

“齊師傅,顯微鏡是按照我之前交給你的圖紙製成的吧?”

齊格飛重重一點頭:

“沒錯,與公子交代的儘皆一致,無有絲毫偏差。”

徐雲點點頭,沉吟片刻,對齊格飛和小李道:

“齊師傅,李姑娘,我先進去檢查一番。”

徐雲作為最了解顯微鏡的人,提出的要求完全沒有任何問題,合情合理。

哪怕是小李也沒多言,目送著徐雲進入了屋內。

過了一刻鐘。

嘎吱——

屋子的門再次被打開。

徐雲提著一個箱子走了出來。

隻見他朝小李揚了揚箱子,笑道:

“李姑娘,顯微鏡精度無誤,隻是箱子估摸著略有些重。

我且替你拿著,待會將它交給馬夫,你到家後再自行查看,如何?”

小李眼中閃過一絲激動,飛快的點著頭:

“如此甚好,那便多謝了。”

徐雲見說便將箱子放下,朝齊格飛拱了拱手:

“齊師傅,府中還有些事兒,眼下各個環節既無問題,那小子便先行告辭了,剩下的透鏡還請齊師傅多多上心為是。”

齊格飛連忙回禮:

“王公子放心,此事小老謹記在心,必然不會出錯。”

隨後他陪著徐雲二人沿原路返回,將他們送到了門外。

徐雲把箱子交給了小李的車夫,就地與小李分彆。

噠噠噠——

看著逐漸遠去的馬車,徐雲微微歎了口氣:

“抱歉了,老李......”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