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有勞你這些天多辛苦辛苦,千萬不能出現紕漏。”
齊格飛聞言頓時一挺胸,精氣神十足的道:
“您放心吧,我這些天就住在這兒了,哪都不去,保證完成任務!”
徐雲這才放心的點了點頭。
在這次的建造過程中,有兩個同名的環節必不可缺:
一是驢。
二則是鋁。
沒錯。
鋁。
鋁及鋁合金,是可目前應用最廣泛之飛機製造材料。
眾所周知。
在普通鋁中加入少量Cu和Mg後,鋁的內部會形成一種稱為拉維斯相的MgCu2微小晶粒。
其分散在鋁中可使得鋁材的硬度增加、延展性減小,形成所謂“堅鋁”,是製造飛機機體和發動機機匣的重要材料。
當然了。
從便捷角度出發,發動機其實可以用鑄鐵來勉強應付一下。
畢竟後世鑄鐵發動機相當常見,成本也會更低一點兒。
但考慮到宋朝工藝水平的問題,機體的性能本就縮減了不少,已經到了很簡陋的程度。
因此處於性能方麵考慮,徐雲還是準備用鋁+陶瓷的組合進行設計,增強一些穩定性。
但這樣一來,一個問題便出現了:
鋁是一種古代極其少見的金屬,自然界中很難找到鋁單質。
按照正常曆史。
要到1827年,德國的韋勒才會把鉀和無水氯化鋁共熱,製得金屬鋁。
後世製取鋁的方式主要靠電解,也就是冰晶石-氧化鋁融鹽電解法。
其中熔融冰晶石是溶劑,氧化鋁作為溶質。
以碳素體作為陽極,鋁液作為陰極。
通入強大的直流電後,在950℃-970℃下可以製取金屬鋁。
不過這種做法需要大量的直流電,並且還需要一係列的伴生環節。
以徐雲手搓出的發電機功率來說,根本無法達到這種效果。
因此考慮再三,他最終打算用另一種方式製鋁。
這種工藝是在煉銅鐵的基礎上產生的,需要用到銅、碳和鋁礬土。
其主要化學反應式為:
高溫下3Cu+Al2O3=3CuO+2Al 。
密閉環境下CuO+C = Cu+CO。
看到這兒,可能有些同學會奇怪。
不對啊。
這是一個有違現代化學理論的反應式吧?
因為鋁的化學性質遠比銅活潑,鋁不可能失去氧原子而將氧原子給予銅,因此這個反應式是完全錯誤的。
實際上呢。
這個反應有個前置條件:
在一個沒有遊離態氧的密閉的耐高溫的容器中,把銅和Al2O3至於其中,加熱使其溫度上升至鋁的沸點。
此時,會有很少量的Al2O3能瞬間失去氧而變成鋁蒸氣,及時脫離處於融融狀態下的銅、氧化鋁的混合物的表麵而逸出。
此時處於融融狀態下的銅,便會不得不接受氧而變成氧化銅。
因此若能及時開啟密閉容器上麵的小通道,讓鋁蒸氣不失時機地流往另一個沒有氧的密閉的容器中,再降溫即可得到單質狀態的鋁。
考慮到鋁的沸點是2467℃,遠超過哪怕是煉鐵高爐的1600度,這些天徐雲又用乙醇製取出了乙炔。
你看,最開始的酒精和鹽酸又有了用處。
視線再回歸現實。
一切準備就緒後。
徐雲看向了齊格飛,說道:
“齊師傅,開始吧。”
齊格飛朝他一點頭,親自走到了爐頭邊,對著低拱入口點起了火。
供乙炔燃燒的氧氣依舊是與煉鐵時一樣,來自加熱高錳酸鉀的工業化製取。
乙炔在氧氣中燃燒時可以達到3600度,因此很快,設備中便有鋁蒸汽生產了。
鋁蒸汽在老蘇發明的自吸泵的引導下升入通道,通道周圍則有著冰塊進行降溫。
彆問冰塊哪裡來的,還記得當初的酸梅湯嗎?
大概半個時辰後。
隨著反應的進行,另一個容器中出現了這個時代極其少見的......
金屬鋁。
不過眼下的金屬鋁隻有一小團,距離徐雲所需的要求還差遠遠一大截。
因此在將現場交給齊格飛後。
徐雲便告辭離開,來到了製器局的另一個彆院。
............
注:
還記得當初我說過的話嗎,每個出現的物品在收尾階段都會用到,這就是為什麼主角前麵要那麼麻煩的答案,媽誒可憋死我了......
等下還有一章,會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