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八方院士聚天府!(萬字大章,求月票!!!)(2 / 2)

走進不科學 新手釣魚人 21573 字 11個月前

“這還是科院上頭設了高門檻的緣故,很多院士或者學部委員都沒通知呢——如果放開了來人,今兒蓉城機場都得給你封閉咯。”

潘院士想了想,嘖了一聲:

“也是,畢竟涉及到了暗物質。”

目前華夏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加起來接近1700人,和天體物理、微觀粒子有業務重合的最少都有五六百之多。

如果這些大佬全部通知到位.....

那麼今天雙流機場就不是封閉那麼簡單了,安保都得升一大級,甚至還得有一堆領導到場,握手都得花上三四個小時的。

因此科院方麵特意設立了一個高門檻,除了能力和品行外,還要對國家有著重大貢獻的院士才能收到通知。

這次來人除了王老之外。

還有不少類似王定方、陳和生這樣的老牌院士,年紀七八十歲往上的那種。

幾乎一夜之間。

八方院士齊齊彙聚到了益州之地。

在接下來的兩個小時裡。

徐雲、陸朝陽和陳思潔做起了舉牌工具人。

每當有一班目標航班落地,他們便哼哧哼哧的舉著牌子迎接起了人。

當然了。

與徐雲等人來時不同的是,這次他們接人的位置是特殊出口。

畢竟院士雖然沒有具體的行政級彆,但對標的是副省級待遇,完全符合特殊通道的四大要求之一。

這種待遇不一定是為了享受,其中也包含了很多避免外界關注的想法。

有時候他們走常規通道,反而不是啥好事兒——比如某位故去的知名院士就走過一次常規通道,又被圍堵要簽名又是拍照,多折騰了一個多小時。

話說回來。

這也是徐雲兩輩子以來,第一次見到如此多的院士大佬。

這些院士大佬來自不同地區,性格也是各異。

有的態度溫和甚至自來熟,沒啥架子的聊東聊西。

有的不苟言笑,雖然語氣客氣,但卻帶著明顯的距離感。

還有一些則相當冷淡,憋半天就蹦出來一個嗯字。

另外有些院士穿著常服,有些則比較看重衣著行頭——比如徐雲就見到了一位大概有七十出頭,頭發卻梳的整齊油亮,一身衣褲加起來估摸著不下五六千的小老頭兒。

這其實很正常。

有的院士很節儉,比如趙政國院士,比如上過熱搜的劉先林院士。

還有一些院士則比較注重派頭,在門臉上投入比較高。

這屬於消費觀念的問題。

很早以前就提及過。

大多數院士的收入不算特彆高,但也不至於很低。

一般來說都在百萬以上,千萬以下。

生物類的可能因為合作單位多的緣故高點,物理理論類的相對少點,具體因人而異。

但即便是最普通的院士,準備一身看得過去的行頭也是沒啥壓力的。

隻要收入來源正規,九十歲的小老頭兒開超跑也沒問題。

在整個過程期間。

考慮到陸朝陽接下來將要評選院士,所以潘院士也頻繁的參與了迎接環節。

差不多就是寒暄完後陸朝陽上前遞名片等等......

就這樣。

在迎來送往中,時間很快來到了下午。

那些到場的院士雖然性格各異,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

他們抵達了接機大廳後並沒有離去,而是就近找了個區域聚集到了一起。

除了少部分老煙槍跑去吸煙區抽煙外。

大部分院士都或閒聊或小憩,還有一些則好奇的向潘院士與趙政國打聽著孤點粒子的相關消息。

在外人眼中。

這群小老頭看起來就跟夕陽紅老年旅行團似的.......

尤其是這些院士以及隨行人員基本上都是男性,結合蓉城的基都buff,有些遊客瞅著這兒的目光便不由有些微妙了起來......

又過了大概一個小時。

一直在關注航班信息的符家鬆忽然眉頭一揚,指著大廳屏幕道:

“老師,MU5562落地了!”

聽聞此言。

眾人頓時表情一正。

隨後按照事先說好的分配。

潘院士、趙政國、季向東帶著徐雲、陸朝陽、符家鬆以及另外兩位五十多歲的院士一起,來到特殊出口處等候了起來。

過了半個多小時。

特殊出口處出現了兩道身影:

一位是麵容儒雅,穿著灰色西裝,看上去五十來歲的男子。

另一位則是個三十多歲的中年男子,拖著行李箱走在前頭,同時還不停觀察著周圍的情況。

赫然便是侯星遠與助理高洪文。

特殊出口的兩端人都不多,除了徐雲他們外隻有另外一夥人在舉著接機牌。

因此侯星遠不需要高洪文提示,便注意到了站在前方的潘院士等人,主動朝他們揮了揮手。

潘院士等人也迅速做了相同的回應。

小半分鐘後。

侯星遠和高洪文來到了出口邊。

他先是掃了眼邊上的另一夥人,隨後朝潘院士和趙政國伸出手:

“小潘,趙老哥,好久不見了吧。”

潘院士連忙和他伸手一握,表情有些感慨:

“是啊,平時電話微信沒少打,但線下已經有兩三年沒見了,院長,大家都很想您呢。”

潘院士是朱X時時代的親曆者,見證過朱X時把不少頂尖人才逼走的騷操作。

正因如此。

他才對侯星遠這位‘科大光武’有著特殊的崇敬之感。

當時的科大彆說啥C9高校了,險些連985的名頭都保不住。

如果沒有侯星遠,現在的科大估摸著墳頭草都快三丈高了——至少雙一流絕對沒得份兒。

所以不止是潘院士,趙政國此時的表情也同樣相當感慨:

“小潘說的對,侯院長,您這些天要是有空,我做東咱們吃頓火鍋——一月份的蓉城,這可是吃火鍋的天時地利都齊了。”

“可惜這裡不是粵省,不然我說啥都要再點一道紅燒福建人。”

侯星遠聞言笑了笑,爽快的同意了:

“沒問題,過兩天咱們幾個科大的老朋友抽空吃一頓,到時候再好好聊聊。”

隨後他又和季向東等人打了個招呼,便把目光投放到了徐雲和陸朝陽身上:

“小陸我認識,所以這位應該就是....徐雲博士了吧?”

聽到侯星遠一語道出了自己的名字。

縱使徐雲心中早有準備,此時亦是心跳加快了幾分。

無論是侯星遠科大老校長的履曆,還是現任中科院院長的身份,都足以令此時的他抬頭仰視。

更彆說侯星遠此前幫了自己太多太多的忙,人情欠了一大堆。

可以說沒有侯星遠的幫助,第五代吡蟲啉恐怕到現在都還在專利申請期呢。

於是他連忙點點頭,同樣麵露崇敬的與侯星遠一握手:

“侯院長好。”

與此前的王老比起來。

徐雲對侯星遠的崇敬可能更多的帶著一些個人情感色彩,高度上遠遠沒有達到家國情懷的地步。

但兩種崇敬彼此之間並不衝突,畢竟人是很有主觀情感的生物。

看著有些拘謹的徐雲,侯星遠主動拍了拍他的肩膀,笑著道:

“小徐,不用太緊張,你計算出的這條軌道,也許會對華夏的科研事業產生難以想象的推助力。”

“從反饋上來說,我這個科院院長還要多謝你呢。”

“你和小陸都是很有能力的年輕人,雖然絕大多數情況下,年輕常常會和‘資曆淺薄’這四個字掛上鉤。”

“但隻要你的成績足夠優秀,很多所謂的界限都是可以被打破的。”

“你明白我的意思嗎,小徐?”

徐雲重重點了點頭。

縱觀人類的整個科學史,無論古今中外,‘資曆’都是一個避不開的問題。

但如果你實力夠強,很多看似死板的規則,並不會限製你的發展。

當然了。

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有疑慮:

扯淡呢。

顏寧和歐陽誌雲怎麼說?

他們國內評了那麼多次院士沒有評上,到海對麵就立刻成了院士,這不是打臉嗎?

這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誤區,某種意義上來說,有些類似之前徐雲被帶起來的渣男節奏。

那麼真相是什麼呢?

首先需要提及的一點是。

目前海對麵科學院院士2500多人,工程院院士2600多名,醫學院院士2400人,加起來7500左右。(National Academy of Sces官網可看)

而華夏方麵。

醫學院士隸屬於醫學學部,包括在了科學院內沒有獨立出來,工程院+科學院一共才1700多人。

這是名額數量上的差彆——如果再考慮兩國人口基數的差異,這個比例會更離譜。

其次。

海對麵的院士,更多隻是一個稱號。

海對麵的院士甚至需要自己拉投資,所以你甚至能看到有海對麵院士在tiktok上眾籌自己的項目。

而國內的院士卻可以視作一個職稱。

目前國內的院士是標準的副部待遇,要是去了地方,地方一把手都要敬陪末席。

所以在華夏,當了院士國家會給你各種資源,是妥妥的帶頭人,國家會讓你帶著一群人往這個方向衝。

因此這裡涉及到了大量的資源分配,所以如果你有心查一下,會發現一個情況:

目前國內絕大多數院士的主要研究方向都不重疊。

妥妥的一個方向,一個核心,少數比較重要的方向可能有多個院士。

比如顏寧。

顏寧師從施X公,兩個人研究方向是一樣的,都從事結構生物學的研究。

現在我國已經存在的結構生物學方向的院士有三位。

分彆是施X公(2013當選)、張明傑(2011當選)和常文瑞(2005當選)。

施X公主要從事細胞凋亡的分子機製、重要膜蛋白以及細胞內生物大分子機器的結構與功能研究。

張明傑主要從事結構生物學,生物化學及其分子生物學的研究。

常文瑞主要從事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研究。

顏寧呢?

她主要從事與疾病相關的重要膜轉運蛋白、電壓門控離子通道的結構與工作機理,及膜蛋白調控膽固醇代謝通路的分子機製方麵的研究。

仔細看看,這些方向是不是在她老師的研究方向裡——隻不過更具體了些,同時也跟其他兩名院士的方向有少部分重疊。

而這個對應的方向並不是什麼核心重點方向,沒有那麼多資源支持兩個院士。

這才是她沒有評上院士的根由。

還有歐陽誌雲也是如此。

他所在的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現在有7名院士,其中6位是華夏院士。

他的研究方向與傅伯傑院士、朱永官院士等其他院士存在較多的重複。

而且歐陽跟傅院士和朱院士年紀都差不多,比傅小,比朱大。

所以拿著海對麵的院士和國內比較沒有任何意義,否則顏寧也不會在不久前宣布回國了。

像海對麵的馬斯克也當選了科學院院士,換在國內小馬哥、雷布斯當選院士,你猜猜輿論會怎麼樣?

還有2020諾貝爾化學獎幕後的撕逼,那才叫精彩.....

所以還是那句話。

華夏的科研圈問題並不小,並且客觀存在——比如徐雲上輩子之所以從成飛離職,很大原因也是因為搞科研吃不起飯。

但另一方麵。

這個問題遠遠沒有達到與製度、或者說【這個國家沒救了】掛鉤的高度。

更不存在所謂國外更加開明的說法。

現在很多人的方式其實是這樣的:

在國內帶工具人搞研究,發一些頂級期刊,積累所謂的底蘊。

然後以此為跳板出國,到國外擔任教授,接著過幾年,再以這個履曆回國得到更高的待遇。

好了,視線再回歸現實。

在與侯星遠聊完後。

徐雲便跟著幾位大佬回到了大廳,與早就等候在此的那十多位院士逐一打了招呼。

隨後在季向東的帶領下。

眾人從特殊通道來到了貴賓停車場,依次上車。

再往後,便是枯燥的行路了:

大巴先將眾人送到了動車站,眾人搭乘動車抵達PZH,再說PZH休息了一晚。

次日一大早。

再由等候在此的另一輛大巴開向了木裡縣。

十多個小時後。

大巴停到了一處隧道附近。

看著蒙蒙亮的天空,季向東忽然轉過頭,朝徐雲等人一笑:

“歡迎各位來到......”

“錦屏地下實驗室。”

........

注:

加更開始,萬字更新求月票!!!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