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五章 這就是永陵(九千字大章!!!)(2 / 2)

走進不科學 新手釣魚人 17914 字 11個月前

童懷軍:

“????”

為啥感覺這個回答有些不對勁呢?

隨後翁同翁同又歎息一聲,搖了搖頭:

“沒辦法,誰讓這姑娘和我一個性格呢,除了學術啥都不在乎,關鍵小徐也tmd是一個想法......”

童懷軍繼續:

“......”

而就在二人聊天的同時。

一旁的張子昂身上忽然響起了一陣電話音。

隻見張子昂取出了一台特製的通訊設備,與對麵交流了幾句:

“嗯,是我...好的....收到!”

掛斷通訊後。

張子昂大步走到了眾人麵前,拍了拍手,大聲說道:

“好了各位,剛剛已經收到了挖掘委員會指揮部的指示,請所有人員上車歸位,設備準備入場!”

聽聞此言。

在車外頭休息的眾人紛紛走進車內,周圍的勤務人員也開始對圍觀群眾做起了驅散工作。

翁同和童懷軍見狀也將煙頭熄滅,重新回到了車內。

這次探測小組一共開來了五輛商務車、四輛遙感測繪車以及兩輛後勤車,車次共計十一輛。

其中三輛遙感測繪車中有兩輛內部裝著真實的遙感設備,它們的目的是混淆視聽——不過混淆的對象不是衛星,而是周圍的吃瓜黨。

畢竟今天整個明十三陵景區雖然禁止遊客入內,但景區周圍也有著各種民宿或者村鎮,外部圍觀的人肯定不會少到哪兒去。

倘若讓這部分人‘偶爾’拍到了小型無人機搭載的遙感探測設備.....

那麼既可以增加輿論關注度,又可以把暴露的風險進一步降低,一舉兩得。

半個多小時後。

車隊從景區的主神路中駛出,抵達了永陵的聖德碑外。

說起古代陵寢,首先要提及的就是一個概念:

神道。

這裡的神道可不是裡的香火神道,而是古代帝王陵區的主要乾道,意思是通向死亡。

華夏古代帝王陵區的主神道是公用的,如同大樹的主乾,而去往各陵的輔神道有如分支。

最先建陵的皇帝修建的主神道通常會直達其陵前,以後的帝王則在主神道的基礎上,向其他方向進行延伸。

而所謂聖德碑,指的就是立在陵宮神道上用於歌頌帝王生平功績的石碑。

一般是龍首龜蚨...也就是龜馱的龍頭碑,位於陵門正前方。

也就是無論任何朝代,隻要有龍頭碑的地方,後方就必然有皇帝陵寢。

“龍頭碑後方是陵寢的第一進院落,叫做重門。”

商務車上。

明十三陵景區的主任鄭愛秋正在對眾人做著永陵格局上的介紹:

“重門後是第二進院落,叫做祾恩門,這扇門後有一座祾恩殿。”

“祾恩殿之後是第三進院落,叫做祿星門,配套的建築...或者說祭祀禮器叫做石五供。”

“等過了石五供,便是明樓,明樓後方有個圓形區域,區域叫做寶城。”

“寶城的上方叫做寶頂,地麵之下就是真正的.....地宮,也就是安放棺槨的區域。”

潘院士靜靜聽完,從身上掏出了一把普通的圓頭鑰匙,比劃著說道:

“鄭主任,你看我這樣說的對不對哈。”

“整個永陵從重門到明樓之間的區域是一個長條形,類似鑰匙頭。”

“寶城所在的區域就是鑰匙柄,二者組成了一把鑰匙,也就是永陵!”

鄭愛秋微微一愣,旋即便朝潘院士豎起了一根大拇指:

“完全正確!”

潘院士見狀笑了笑,沒有說話。

對於搞理科的學者來說,這算是必須掌握的基本素養。

又過了一會兒。

車隊正式開進了重門。

重門。

這是永陵的第一進院落,也是普通遊客可以抵達的極限區域。

也就是說,重門再裡邊的陵區是進不去的。

同時為了便於管理。

現在在重門的台階之下還拉了幾道禮賓杆,用紅色警戒線標示出“禁止進入”之意。

如果你想偷偷溜進去,等你剛走過警戒線,旁邊電線杆上的大喇叭就會開始喊話。為了讓永陵的描寫儘量真實,我原本是打算親自去一趟永陵的,但是因為家裡老人和自己身體的原因一直走不開,後來我拜托了一位朋友去永陵給我開了個遠程視頻,一直拍到了寶城

雖然門前不再有守陵人天天坐在這裡晾太陽了,但現代監控一點也不缺……

進了重門後便是一排磚石路,路麵上還有一些石砌的橋梁。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石橋三道”。

“石橋三道”在功德碑南200多米處,橋分一主橋兩輔橋,它們全部是石砌單拱券平緩坡橋,基本保持古石橋原貌。

其中主橋橋長15.8米,橋麵寬6.7米。

兩輔橋個橋長7米,寬3.5米。

因此對於遙感車輛來說,想要開過石橋三道並不算很難,走主橋就行了。

就這樣。

車隊先後又通過了祾恩門、祿星門,最終停到了地宮所在的......

寶城。

寶城的占地麵積很廣,遠處看去,它是個呈圓形平麵、直徑兩百多米、高度在數米的龐大基座。

這就是嘉靖皇帝的‘墳塚’。

寶城的最前端有著一座高樓,它就是所謂的明樓。

明樓樓中立有聖號碑,作用相當於碑亭。

它也是十三座陵寢最主要的標誌,幾乎所有的關於十三陵的示意圖,都用明樓作為符號標明其所處位置。

與此同時。

明樓還是十三陵中所有陵墓都保存完好的建築物——唯一的那種。

其他建築如祾恩門、祾恩殿絕大多數都已傾圯。

“其實在寶城之外,原先還有一圈圍牆,叫做外羅城。”

下車後。

鄭愛秋趁著勤務人員搬運設備的空隙,又向徐雲等人介紹起了寶城的相關情況:

“寶城類似皇宮,外羅城就相當於古代國都的城牆,起到一個保護作用。”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外羅城外部的牆體、陵門已經全部倒塌。”

“曾經的廣場上原有青磚墁地,現在則是滋生著雜草,連一隻鳥兒都看不到。”

“雖然上頭每年都會下撥經費,我們也定期都會對地麵進行修葺,但無論如何都驅散不了那股蕭瑟。”

聽到鄭愛秋的話。

徐雲不由抬起頭,看向了麵前的這座寶城,這座嘉靖皇帝的陵墓。

嘉靖皇帝在他登基之時,大明王朝已經建立153年。

在大明王朝的276年之間,他獨領了45年的榮華,是大明在位時間第二長的皇帝。

他繼承了孝宗朝中興的碩果,但也開創了明末政治混沌的起源。

有些人說嘉靖是明朝衰弱的萬惡之源,罪不可赦。

有人則認為他其實是個絕頂天才,馭人之術舉世無雙,隻是用錯了方向。

但無論他到底是仁君、聖君、昏君還是暴君。

數百年後。

呈現在世人麵前的,也隻有一座無論如何維護,都依舊蕭瑟殘破的寶城。

肉眼望去。

神道上的石板已有多處被軋碎或軋裂。

曾經的漢白玉基底也斑駁不堪。

聖德碑與祾間之間甚至還栽種了不少果樹,一顆紀念蘋果標價八塊錢......

這或許就是歲月吧......

“小徐。”

而就在徐雲有些感慨之際,

他的耳邊忽然傳來了潘院士的招呼聲:

“設備已經快準備完畢了,咱們抓緊時間過去吧。”

徐雲這才回過神,扭頭看向了不遠處的遙感車輛。

正如潘院士所說。

不遠處的平地上已經放置好了不少設備,張晗等人已經開始做起了最後的數據校驗。

於是他連忙應了聲是,跟著潘院士快步走向了操作台。

“徐博士,潘院士。”

待徐雲和潘院士來到指揮點後。

負責項目調度的薑成穀快步走到他們身邊,拿著一台手機朝二人晃了晃:

“現在是上午8點10分,再過十分鐘我們將正式開啟對永陵的探測。”

“在8分鐘前,海對麵的紅隼眼2m戰術納衛星剛剛飛過燕京上空,‘恰好’觀察到了兩台被安放在地麵上的標準遙感探測設備。”

“下次出現在我們上空的將會是skybox公司的quickbird遙感衛星,時間間隔是2小時18分鐘。”

“如果在衛星抵達前十分鐘我們還沒有結束測量,上級部門將會啟動太空塗鴉。”

徐雲和潘院士齊齊點了點頭。

眾所周知。

目前的遙感...或者說有所人造衛星,在類型上都可以分成兩種:

同步軌道衛星。

以及非同步軌道衛星。

其中同步軌道是指軌道周期和地球自轉周期相同的軌道,也就是衛星在天上相對地麵不動。

比如霓虹的葵花8和咱們的高分4,就是這類同步軌道靜止觀測衛星。

它們可以做東亞區域的分鐘級實時監測,時間分辨率十分鐘一景,不過空間分辨率通常為公裡級。

所以真正進行探測的都是非同步軌道衛星。

它們一般運行在1501000千米高空,每天繞地球飛行十幾圈,也是擔任空間偵察任務的“主力軍”。

海對麵目前現役的光學偵察衛星共5顆,包括4顆鎖眼12係列衛星和1顆紅隼眼2m衛星。

另外還有電子偵察衛星共28顆,sar成像偵察衛星6顆,外加大量掛著商業實則偷雞摸狗的衛星。

這些衛星的軌道是既定的,輕易不會主動變軌。

不過由於衛星和地球表麵有相對運動存在,經過特定的的時間,大多數衛星都可以遍曆一遍全球。

比如毛熊....不是大毛哈,是毛熊,當年就設計出過一種叫molniya的衛星軌道。

它的軌道周期為12小時,每當衛星來到海對麵上空,它就會放慢腳步,認真的采集數據。

衛星將在這裡渡過大部分時間,然後迅速劃過大西洋印度洋來到毛熊上空——在這裡它再一次放慢腳步,有條不紊的發送熱乎乎的最新情報給地麵站。

所以呢。

目前像燕京、魔都、蓉城這些地方幾乎每隔兩三個小時,就會有蒼蠅嗡嗡嗡的飛過——某些說國內一個禮拜隻有一次衛星飛過的同學還是多去了解一下吧.....

因此一如當初的西昌。

這次留給徐雲和潘院士的時間,隻有......

2小時18分鐘。

.........

注:

又是通宵大章,理直氣壯求月票!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