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成穀的一番話,算是以辦公廳的身份表了個態。
也就是初步接納了張子昂提出的“砍頭”方案。
當然了。
僅僅是初步而已。
畢竟這麼重要的項目,不可能是某個人的一言堂——無論是薑成穀還是張子昂這個工程院院士都是如此。
說直白點.....
國內的工程院院士雖然珍貴,但數量多少也有近千人。
如果算上科學院院士,數量甚至接近2000。
可永陵呢?
卻隻有一個。
雖然這兩個概念實際上沒啥可比性,但性質上多少可以做些參考。
因此在永陵的挖掘方麵,必須要經過更高層的論述才行。
薑成穀和張子昂他們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儘可能寫詳實,以此來說服上頭的大佬。
張子昂顯然也很明白這點。
因此在探測團隊結束探測後,他立刻帶著挖掘小組的專家進行起了方案論證。
最終在第三天上午。
張子昂便將一份完整的方案交到了薑成穀的手中,由薑成穀轉呈給了更高層。
接著又過了一天。
薑成穀傳來了高層的回複:
原則上同意張子昂團隊的挖掘方案,請委員會立刻著手進行挖掘籌備,施工過程將由華夏中建七局提供設備援助。
陵墓的動工時間則在......
兩個星期後。
實話實說。
這個時間不算很離譜。
畢竟重力梯度儀已經清晰的檢測出了墓室的結構,加之第一期工程的目標範圍也很小:
僅僅是切割後殿,其餘八座配殿依舊保持原樣。
換而言之。
整個過程中真正需要考慮保護的文物隻有後殿中的四具棺槨,外加後殿與配殿之間的氣密性問題罷了。
永陵地宮99.98%的文物這個數字可不是誇大,都不會在這次切割過程中出土。
所以文物的保存難度方麵,無疑比正常挖掘皇陵下了數個台階不止。
官方明麵上對此次切割挖掘的命名比較傳統,叫做永陵地宮第一期挖掘工程】,沒啥特點。
不過徐雲和陸朝陽私下裡則給它起了個代號:
向路易十六致敬】。
........
兩個星期後。
2023年3月1日。
是日上午一大早。
徐雲等人便再次聚集到了明十三陵園區。
依舊是兩星期前的那些人,但眾人周圍的設備卻與之前早已截然不同。
例如在永陵的寶城外,此時赫然正停留著不少大型設備,以及分割明顯的籌備區域。
“薑處長,潘院士,這些就是我們籌備好的工地。”
寶城外。
由張子昂領頭的一行人正頭戴安全帽,遊走在工地現場。
張子昂先是帶著眾人來到了幾台巨大的挖掘機身邊,用戴著勞保手套的手掌哐哐哐的拍了拍其中一台的機體:
“這幾台挖掘機就是我們這次挖掘的主力設備,型號都三一重工的sy205c,簡稱三一205。”
“它的長寬高分彆為9680×2980×3440毫米,噸位21.5噸,鏟鬥容量1.1立方米。”
“在挖到地下27米處之前,它都是這期工程的主角。”
徐雲抬頭看了眼這個龐然大物,心中在感慨體型巨大的同時,也冒出了一個疑問:
“張院士,咱們這次就靠這幾架挖掘機來挖坑嗎?”
張子昂看了他一眼,笑著問道:
“怎麼,徐博士,你覺得它們的效率不夠高?”
“不不不,我不是指效率的問題。”
徐雲飛快的搖了搖頭,手中在空中比劃了一個高度,說道:
“這台三一20....205對吧,工作效率看個頭兒就知道肯定不低,但它的械臂看起來並不長,估摸著也就能挖個五米六米的樣子吧?”
“可後殿的深度光是表層就有27米,光靠205的械臂長度,能要怎麼才能挖到後殿的位置呢?”
聽聞此言。
徐雲身邊的陸朝陽、黃雨婷甚至潘院士,都隱隱露出了好奇的目光。
徐雲所說的這番話,恰好也是他們的疑問。
隨後張子昂看了徐雲一眼,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對徐雲反問道:
“徐博士,既然你覺得挖掘機的械臂不夠,那麼在你看來,這種工程應該使用什麼設備才對呢?”
徐雲下意識回答:
“當然是......”
結果剛說完當然是】這三個字。
他便硬生生的卡殼了。
鑽孔?
顯然不可能。
鑽孔的深度固然深,但麵積卻很小,主要是用來打樁或者采樣用的。
盾構機?
這也不對。
這玩意兒的使用情景雖然是地下,但它主要用於橫向挖進,例如隧道或者地鐵通道等等。
要不....炸藥?
這更不可能了......
這樣想著想著,徐雲方才注意到了一個被自己忽略的問題:
現實生活中的地下建築可不少,從地鐵的站台到地下購物中心,深度基本都在十幾甚至十米左右。
所以照理來說。
如果有一種專門挖掘地下設施的設備,他不可能沒有見過才對。
但此刻無論他怎麼想,都想不到一個合理的答案。
莫非.....
真的是挖掘機?
眼見徐雲的表情帶著一絲茫然,張子昂不由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
“小徐博士,俗話說的好,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在專業學術上我可能不如你,但在建築知識這塊,你的見識恐怕就有限了。”
“我來告訴你答案吧,那些地下項目使用的挖掘設備,都是這類挖掘機!”
說完,
張子昂頓了頓,組織了一番語言,繼續說道:
“這種挖掘方式叫做明挖法,常見於深度不超過40米的工程——明挖法的分類有很多種,我們這次使用的則是不放坡明挖。”
隨後張子昂朝周圍掃了一圈,很快鎖定了一個目標。
隻見他朝眾人不遠處的幾台大型鑽孔設備一指,繼續解釋道:
“諾,你們看到那幾台綠色的打樁機了嗎?”
“施工開始後,它們會在我們要挖的那一塊地的四周打下鑽孔,接著通過灌注樁把區域圍起來——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加抗土壓力。”
“類似的環節還有止水....不是那個宇智波止水哈,是防止水流滲透的意思。”
“做完這些,就可以開始挖掘了。”
“至於小徐博士你所說的械臂長度不夠....我們的解決辦法是分層挖掘,也就是挖掘機每挖幾米就會進入下一層繼續挖掘。”
“這個過程需要架設混凝土支撐或者鋼支撐——具體有個荷載力的計算公式,相關技術已經很成熟了。”
“三十米的深度,隻要我們初始挖掘麵積足夠大,大概架設四層左右,就能挖到後殿的上層。”
這輩子是土木老哥的同學應該都知道。
挖坑這玩意兒的關鍵點,說白了其實就兩個詞兒:
圍護結構施工和防水。
畢竟萬物都是有壓力的,土當然也有。
簡單的講。
假如你把某塊地中間的土挖掉了,旁邊的土就會往中間的地方擠壓。
倘若挖的土太多,擠壓力太大,超出了土與土之間的摩擦力。
那麼土的位置就會產生嚴重位移,造成基坑坍塌,最終引發工程事故。
而圍護結構,則是主要起到平衡土壓力的作用,防止基坑坍塌的意外出現。
不過圍護結構這玩意兒說起來簡單,實際上種類繁多。
比如有什麼鑽孔樁啊,地連牆啊,鋼支撐啊,混凝土支撐啊等等.....
現如今各類地下設施比較常用的,主要是鑽孔灌注樁+砼支撐+鋼支撐的支護形式。
這種做法首先就是打樁機打樁,打樁掏出來的土會被扔到事先做好的渣土池裡,然後在晚上托運出去。
把樁打完之後,工程隊則會往洞裡吊個鋼筋籠進去——就是長長黑黑粗粗硬硬的巨大中空鋼筋柱,鋼筋柱被塞到洞裡以後呢,則會開始往洞裡澆築黏膩的混凝土。
等這些柱子打完以後,就可以開始進行挖掘了。
遇到挖掘機械臂不夠長的時候,則可以采用分層的模式進行挖掘,相當於倒著蓋一棟小樓。感謝《我成帝了金手指才來的作者鴨總提供的專業知識.....
隨後一行人繼續前行,邊走邊聊。
張子昂又對徐雲等人介紹了止水帷幕、棄渣池、焊機棚等設施了區域,讓大家對施工概況大致有了個了解。
過了大概十多分鐘。
眾人停到了另一台巨大的設備麵前。
這是一輛體長在20米左右的巨型運輸車,車身灰白相間,看起來相當霸氣。
不過真正吸引路人目光的不是運輸車車體,而是它升降平台上放置的一條比車身還長的綠色金屬折疊支架。
即便是sy205c這種中型挖掘機,在這輛巨型運輸車麵前也是普通胖子路遇耳根——小胖見大胖。
如果遇上個視力不太好的星際玩家,保不齊還會把這輛車看成的東風的運輸車呢......
麵對這輛真正的巨無霸。
就連潘院士這種見多識廣的大佬,眼中也不由閃過了一絲震撼:
“張院士,這是.......”
潘院士等人的驚訝似乎令張子昂很受用,隻見他同樣伸手拍了拍車輛的外殼,自豪的說道:
“諸位,之前我不是說過一句話麼——在挖掘到後殿之前,現場的主角是sy205c。”
“而大家麵前的這輛車,便是我們後半段的主角。”
“它便是由中聯重科生產出的zat18000h起重機,也是目前國內....不,乃至世界最先進的起重機之一。”
眾人聞言不由再次一愣:
“起重機?”
隨後翁同一臉狐疑的看向了張子昂,對這位老熟人問道:
“老張,你管這玩意兒叫起重機?”
“我跟你講,今兒你身邊的這群人讀書可讀的不少,不是院士教授就是985的博士,你可彆騙我們撒。”
“我印象裡的起重機可都是履帶式的大型設備,再或者就是那種跟個放大了一萬倍的小板凳似的龍門吊,啥時候起重機有這畫風了?”
張子昂嫌棄的看了他一眼,直接從兜裡掏出了手機往翁同麵前一遞:
“老子就知道你要問這種問題,喏,百度都提前幫你搜索好了,看吧。”
翁同:
“.......”
眾人:
“.......”
這算是被....預判到了?
隨後翁同取過手機看了幾眼,詫異的一掀眉頭:
“嘿,這還真是起重機啊?”
張子昂冷哼一聲,看起來有些牛氣哄哄的:
“當然是了,你也不想想,這種節骨眼兒我能騙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