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機已經挖到後殿頂層了!”
聽到這句話。
充作臨時指揮點的帳篷內。
所有人的交流聲頓時一靜。
隨後薑成穀與翁同二人對視一眼,薑成穀朝翁同點了點頭,踏前一步,對來人問道:
“小林,挖掘情況怎麼樣了?有沒有對後殿頂層造成損傷?”
名叫小林的土木老哥飛快的搖了搖頭,雙手在胸前比劃了個高度,看起來跟雄霸在蓄力放三分歸元氣似的:
“薑處長,您放心吧,我們事先做好了挖掘方案。”
“挖掘機在距離後殿頂層還有40厘米的時候就停止了挖掘,設備是沒有觸碰到後殿本體的。”
“幾分鐘前,我們用鑽探設備向下進行了很謹慎的鑽進,最終確定下方確實存在九殿地宮的後殿。”
“現在張院士正在和幾位高工討論著下一步的施工方案,大概半個小時後,我們就會對後殿進行下一步挖掘了。”
薑成穀這才輕輕點了點頭:
“原來是這樣.....”
雖然薑成穀來自gwy辦公廳,但既然被上頭選做了永陵挖掘項目的總指揮,他自身對考古工程自然也非一無所知。
實際上。
薑成穀畢業的院校還是華夏礦業大學呢,等今後在辦公廳的資曆熬夠了,他外放的單位也多半會與礦業或者各類工程有關。
所以他很清楚。
雖然三一205屬於中型挖掘機,塊頭噸位很大,操作起來相當粗獷笨重。
但對於那些能開著挖掘機在雞蛋上點打火機、同時還能保證雞蛋不碎的老司機來說,精確挖到後殿上方40厘米壓根就不是什麼難事兒。
畢竟今天出場的可是國家隊來著。
隨後薑成穀往帳篷外看了眼,確定基坑內很多設備的確已經停工,便對小林說道:
“既然如此,小林,你帶個路,我們去現場看看吧。”
小林表情一正:
“明白!”
隨後在小林的帶領下。
一行人很快離開指揮點帳篷,往前走了一百多米,進入了用擋板圍起來的基坑。
這處基坑最上方的規格大概在60x60左右,總麵積約莫三千平米出頭,比半個足球場略微大那麼一丟丟。
基坑內部又分成了兩個小層,總深度接近了三十米——其實原本坑內是分成四層的,不過其中兩層在設備進入下一層後進行了擴挖,隻保留了支護、隔斷還有止水帷幕。
基坑的下坑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通過側邊的斜坡下去,這也是工程設備的上下通道。
另一種則是乘坐簡易電梯,就是那種四處漏風但卻異常皮實的大鐵框子。
徐雲他們選擇的自然是後者。
在分批進入電梯後,眾人順利下到了坑底。
坑底的麵積差不多有四百平米,比徐雲預計的大了不少,地麵的土質大多都是深紅色,看起來有些潮濕。
剛一出電梯。
眾人便見到不遠處張子昂正戴著安全帽,與幾位工程師模樣的男子站在地麵進行著討論。
也不知道是不是土木老哥的習性使然,幾人的肢體動作都很豐富,看起來談性正濃。
他們中有人時而攤平手掌做個俯衝的姿勢,時而雙手高舉五指張開,作勢想要**地麵。
偶爾還有人蹲下身子抓起一把土,攥在手上說著什麼。
很明顯。
他們正在討論著接下來的方案。
“張院士!”
薑成穀帶著眾人快步上前,先與幾位這些天都接觸過的工程師點頭致意,接著便看向了張子昂,問道:
“張院士,下一階段的挖掘方案定好了嗎?”
張子昂點點頭,伸出手,指著另一片被警戒線圍成的長方形區域說道:
“薑處長,你們看。”
“那片區域的下方就是地宮的後殿,也就是嘉靖皇帝與三位皇後安放棺木的密室,警戒線就是按照後殿布局圍出來的。”
“我們的後續方案是這樣的——先通過人工手段以及液壓鎬輔助,處理掉後殿地宮上方的全部土層,在現實環境中確定整個後殿的區域所在。“
“另外在處理上方土層的同時,施工隊繼續對後殿的左、右、後三個側麵進行深挖清理。”
“在三麵都挖掘到主體外壁後,開始進行鑽孔抽水,儘快把後殿的積水給抽出來。”
說這話的時候。
張子昂還配合著踩了踩腳下的土壤。
如果對張子昂這番描述沒有直觀認知的同學,可以在腦海中想象一個字:
凹。
凹】這個字的形狀,就差不多是地步基坑的俯視圖。
而俯視圖的左、下、右就是張子昂所說的左右後三麵,上方那個缺一橫的位置就是後殿的大門。
張子昂的計劃就是從後殿的左、右、後三個麵的區域往下挖,最終讓後殿的上、左、右、後四個麵暴露出來。
如果這還沒法理解的同學,也可以試試回憶一下你們睡覺的床鋪。
床靠在牆壁的床頭就是後殿的入口,與空氣接觸的上、左、右、後四個方位,就是後殿的四個麵。
隻是眼下隻有床麵暴露在空氣中,張子昂要做的就是把其餘三個側麵挖出來。
隨後張子昂頓了頓,待徐雲等人都理解了圖示後,繼續說道:
“等四個麵都被清理完畢,同時墓室內的積水都被抽空,我們便會進行最後的切割與起重。”
“而到了這一步,薑處長,老翁,技術上的手段就需要你們籌備與支援了。”
薑成穀和翁同齊齊點了點頭:
“沒問題。”
作為項目的重要參與者之一,他們很清楚張子昂所說的技術手段到底是什麼——那就是後殿內文物的保護。
準確來說應該是.....
四具帝棺內文物、遺骸的保護。
畢竟與存放有《永樂大典的一體化銅殿不同。
雖然後殿的牆壁、地麵和天花板都是用大理石貼合成的‘瓷磚’,看起來比普通土層牢固許多。
但它們終究不是一體化澆築而成的。
加之長達數百年的積水浸泡,誰也不知道後殿在起重過程中會不會突然崩塌——這個概率說實話不大,但卻也並非為零。
所以出於穩妥考慮。
翁同他們事先就安排了一係列的應急手段,為的就是防止小概率事件發生後帝棺遭遇風化或者損毀。
畢竟搞考古的都是老穩逼嘛。
總而言之。
在確定了方案後。
張子昂便帶著施工隊忙活了起來。
實話實說。
40厘米的土壤要說厚那肯定談不上厚。
生活裡24寸顯示器的高度差不多就有三十多厘米了,40厘米頂多就是在顯示器上方加瓶可口可樂的尺寸。
但你要說它有多薄吧那倒也不至於,真操作起來挖個坑起碼沒很多人想想中的那麼容易——即便土層中沒多少石頭。
因此在這個環節,首先上場的不是鐵鍬,而是小型的液壓鎬。
都都都——
隻見七八位土木老哥手持類似翻土機的液壓鎬載具,跟犁地似的在地麵翻鬆著土壤。
這幾個老哥的背後還背著個類似農藥箱似的小桶,桶裡有根導管連接到了液壓鎬上,二者似乎是一個模塊。
見此情形。
徐雲眼中不由冒出了一絲好奇,對翁同問道:
“翁伯伯,那幾位操作員身後的桶是乾什麼用的?”
翁同順著徐雲的指向看了幾眼,簡單的哦了一聲:
“那是陰離子聚丙烯酰胺和聚氧乙烯失水聚醇硬脂酸酯的混合物。”
“聚丙烯酰胺?”
徐雲沒聽清...或者說沒聽懂翁同後半句說的物質,不過聚丙烯酰胺這玩意兒他倒是知道:
“您是說鬆土劑?”
翁同點了點頭,想了想,解釋道:
“算是鬆土劑的範疇吧,不過比農用的高效很多,是目前專門為考古挖掘研製出的一種液相劑。”
“這種液相劑的滲透能力很強,鬆土效率大概在1.5m3/15g/6.8min左右。”
“目前國內遺跡...尤其是石製遺跡的開發過程中經常可以見到這玩意兒的身影,不過三星堆那種地方還是不允許它入場——畢竟土層裡的文物太多了。”
徐雲這才心下了然。
或許這就是行業壁壘吧。
翁同看起來習以為常的東西,在徐雲這種外行人的眼中就顯得很稀奇了。
過了大概二十分鐘。
土層被翻鬆完畢。
而到了這一步,就該人工隊登場了。
由於這個環節沒多少難度,就連徐雲、潘院士、陸朝陽這些沒啥土木經驗的萌新,都被允許扛著鐵鍬上了場,做了次舞鏟階級。
挖地的時候徐雲還喝了三碗水,這應該也算是日耕三碗了吧?
就這樣。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工地上百號人的努力下,後殿的四個麵也逐漸露出了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