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
在今天之前,他們中的許多人對於考古這個專業的認知都很死板。
在他們看來。
所謂考古基本上就是那種拿著鏟子挖地,拿著小刷子掃土的情況,頂多拿個遙感測繪一下罷了。
結果沒想到。
現如今的考古技術水平居然已經提升到了如此先進的程度?
十五分鐘後。
一把被鍛造出來的鑰匙通過運輸台,穩穩傳遞到了翁同身邊。
鑰匙的長度大概有十五厘米,寬三厘米左右,末端比較粗,中間狹長,前段略微有點寬。
握在手裡發硬的同時,還有些許因剛鍛造出來而具備的溫熱感。
接著在童懷軍的協助下。
翁同將這把鑰匙插進了鎖孔,左右扭了幾圈。
過了片刻。
隻聽卡噠一響。
鎖頭應聲彈開。
見此情形。
所有人的呼吸不由再次凝重了一分。
以徐雲等人所在的落地窗為正麵,銅鎖所在的那一麵恰好正對著玻璃窗外。
透過落地窗可以看到。
銅鎖封閉的門戶呈左右開合式,有些類似現實裡的衣櫃或者雙開門冰箱。
隨後翁同取下銅鎖,與眾人合力將銅殿朝兩側進行了開啟。
過了幾秒鐘。
待看清銅殿每層的情景後。
各大平台的直播間裡,瞬間再次刷過了一排問號:
?????】
因為此時展現在他們麵前的並不是那些金屬箱子,而是另一個封閉的木質內層。
接著不等這一波問號刷完。
室內的翁同便摸了摸木質內層的紋理,帶著驚疑不定的語氣說道:
“天啊...這這個木質內層是...金絲楠木?”
一旁的童懷軍同樣上前認真觀察了一會兒,點頭說道:
“沒錯,而且是龍鱗紋的金絲楠木。”
“不是吧,居然是龍鱗紋金絲楠木?”
看著這兩個仿佛頭一次見到金絲楠木的考古專家,徐雲不由抽動了幾下嘴角。
裝,繼續裝。
這演技不去演戲真是可惜了。
為了掩蓋重力梯度儀的蹤跡,這次上頭也算是煞費苦心了。
包括翁同他們在內,所有人都得裝作直到此時才發現內部存在金絲楠木的樣子.....
當然了。
比起之前銅殿銅鎖的開啟,金絲楠木內層就要簡單很多了:
7x7x3規格的金絲楠木不可能通過將原生金絲楠木掏空製成,畢竟世界上最粗的金絲楠木也就3.6米,樹齡足足長達4300年。
7x7的底部規格,注定了它隻能通過切割組合製作而成。
之前委員會否定鑽孔方案的主要原因是擔心有空氣會順著鑽孔進入銅殿內部,導致其餘的楠木隔層出現氧化的意外。
隨後在工作人員的協作下。
翁同等人很快發現了側麵金絲楠木層的粘合接口。
隨後他們通過精密激光切割設備在不破壞整體構造的情況下,將金絲楠木的銜接口給切割開了四條小縫。
接著將吸附提拉器定位在四個角上,啟動電源輕輕一拉。
整片金絲楠木隔層便被輕鬆卸了下來。
卸下後的金絲楠木迅速被放置到了一個底部裝有減震裝置、比金絲木木麵積大點的扁平封閉箱體內。
與此同時。
無論直播間內外。
所有人的目光,都鎖定了隨著金絲楠木隔層被卸下而展露出來的.....
鐵鑄箱子上。
這些箱子的數量大概有二十多個,尺寸與之前重力梯度儀測量出來的完全一致。
也就是1.5x2x1的規格。
在見到箱子的瞬間。
徐雲清晰的聽到了身邊薑成穀傳來的抽氣聲——很明顯,這位未來的大老也不澹定了。
此時此刻。
他們距離謎底答桉的揭曉,僅僅隻剩下了......
一箱之隔。
過了一會兒。
靳向前最先回過了神,隻見他深吸一口氣,對翁同說道:
“老翁,老翁,聽得到我說話嗎?現在還是按我的指示行動。”
“首先讓小林、小王他們隨便選一個箱子搬運到空地上,你和老翁準備上無水液相脫酸!”
“另外我們現在會對室內進行降溫,降溫後的室溫大概隻有10度左右,你們忍耐一下。”
“同時光線強度、照射角度也會進行調整,準備好了嗎?”
“......”
翁同在通訊器那頭沉默了一會兒,方才緩慢而又堅定的給出了回複:
“準備好了。”
靳向前等的就是他這句話,聞言立刻大手一揮,下令道:
“那就開始吧!各部門行動!”
唰——
靳向前話音剛落。
早就等候在操作室的操作員們立刻行動了起來。
翁同和童懷軍也迅速開始準備起了無水液相脫酸環節。
這一步可是文物保護的重中之重。
眾所周知。
華夏擁有悠久的曆史文明,其中一個重要的例證就是大量的古籍、檔桉等文獻。
這些文獻記錄了先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智慧結晶和世事變遷,是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見證。
然而作為這些珍貴文獻的主要材質,紙張的壽命終究是有限的。
在經曆了數不清的歲月的衝刷、自然或人為的損壞之後,難免要麵臨著大限的到來。
而在影響紙張壽命的因素中。
影響紙張耐久性、促使紙張老化加劇的最主要原因便是.....
酸化。
上過高等化學的同學應該知道。
紙張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是由大量葡萄糖基元通過β苷鍵連接形成的鏈狀高分子。
天然狀態下纖維素的聚合度可以達到10^4數量級,製成紙漿後下降到10^3數量級。
當聚合度下降到700左右時,紙張的機械性能就會出現明顯下降。
當降至200以下時紙張即會脆化、破裂。
一般條件下纖維素比較穩定,不易發生反應。
但是在酸性條件下,β苷鍵很容易斷裂,發生纖維素水解。
在水解反應過程中酸並未消耗反而越聚越多,危害也越來越大。
並且往往伴隨發生氧化反應,進一步加劇了紙張的老化。
從考古學出現到現在,古今中外不知道有多少紙質文獻因為酸化而被動損毀。
而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類脫酸技術也終於應運而生。
現有的脫酸工藝主要有兩種:
液相脫酸和氣相脫酸。
它們的原理都很簡單,說白了就是用堿性脫酸劑將紙張中的酸中和而達到脫酸目的。
其中氣相脫酸法主要分為二乙基鋅法和嗎啉脫酸法,但由於它們工藝要求很高,所以近些年國內幾乎沒有使用這類方法的桉例。
液相脫酸則分為水溶液脫酸法,以及有機溶液脫酸法。
其中前者多見於霓虹、德意誌和意呆利三個國家,因此彆名也叫軸心國脫酸法。
國內目前使用的基本上都是有機溶液脫酸法,在這方麵的經驗很足。
所以這一次,翁同等人同樣使用了有機溶液脫酸法——即便箱子裡裝的不是《永樂大典,這個步驟同樣不可缺少。
至於靳向前所提到的降溫和光線問題,也都是文物保護中比較重要的環節。
比如以紡織品為例。
紡織品上的有機染料,鈦白、鋅白等物質能充當光敏劑,吸收光的能量,並把能量傳遞給紡織品本身,會把有機材料降解的波長範圍擴展到可見光區域。
而能量呢,則會促使有機物分子和氧氣迅速發生化學反應。
從而導致基團脫離或聚合度降低,分子量下降,最終纖維素結構遭到破壞。
書籍的纖維素也是同理。
所以按照正常情況來說。
眼下的開箱環節應該在避光條件下進行。
奈何由於直播...或者說避免霓虹人和棒子渾水摸魚,所以才被迫改成了見光狀態。
因此具體光線怎麼打入、光強多少,這些問題就需要做好規劃了。
好在薑成穀他們之前有三周的時間可以用於準備,因此眼下這個環節進行的倒不是很倉促。
“報告!紫外波頻已篩除成功!”
“報告!紅外波頻已屏蔽!”
“照度已調準至76lux.....”
“光照設備編號a1、a4、t5、c7....,入射角分彆為14.36°、44.67°、34.58°.......”
十五分鐘後。
一切準備就緒。
翁同手上拿著通過賦頻光譜建模儀再次製成的鑰匙,輕輕捅入了鐵鑄箱子的鎖孔。
卡噠——
比銅殿銅鎖嬌嫩許多的鎖孔發出了一聲清脆的聲響,吧嗒一聲便攤開了。
翁同深吸一口氣,將鎖頭拿下。
接著他與童懷軍對視一眼。
這兩個相識三十多年的搭檔不需要交流,便很有默契的一人站到了箱子一角,合力將箱子掀起開來。
雖然箱子從蓋合到掀開,整個過程隻用了兩秒不到。
但這兩秒的時間在翁同的感官裡,似乎過去了兩年那麼長。
不過很快。
翁同複雜的內心戲便被童懷軍的驚呼聲給打亂了:
“老翁,你快看!
!”
“...第一千三百二十卷....第一千二百六十七卷.....第一千三百零六卷....
“箱子裡裝的全是——”
“《永樂大典啊!
!
”
.......
注:
明天開副本,今晚通宵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