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教授,分析進行的怎麼樣了?”
這位光頭中年人名叫鄭易,是如今基地生物醫學的負責人之一。
不過與林宇的臨床醫學不同。
鄭易主要負責的是各種病毒和致病菌的預防與整治,生物和醫學兩個方向中更偏向前者,和徐雲現實裡的情況有些類似。
聽到老郭的問話。
鄭易指了指身邊不遠處的一個小箱子,說道:
“喏,第一批的黑水虻幼蟲都在這兒了,一共十個1x1x0.2規格的箱子。”
“具體的幼蟲數量還沒統計,不過根據抽樣分析計算,十個箱子裡的幼蟲大概有三到四萬隻——連同未孵化的蟲卵。”
老郭見狀帶著徐雲走到一個箱子邊,探頭看了幾眼。
正如鄭易介紹的那樣。
箱子的規格大概是1x1x0.2,沒有蓋蓋子。
不過上半部分的箱壁內上,已經被抹了一層類似防逃液的稠密液體,防止內部的蟲子逃離。
隻見此時此刻。
箱子內的沙子都已經被篩除乾淨,箱內儘是一種厚厚的、不停在蠕動的澹黃色幼蟲,不停發出沙沙沙的聲音。
隨後鄭易也跟著來到了老郭身旁,指著另一張桌子上的幾根草解釋道:
“郭主任,這是我們從金銀灘草原上順手采回的幾種牧草。”
“這是苜蓿草....”
“這是黑麥草....
“這是白三葉......”
“這是紅三葉.....”
“根據我們的初步觀察,這些幼蟲對幾種牧草都展現出了很高的喜食性。”
說完。
鄭易便從桌上取來了幾根宿苜草,順手折成幾段後往箱子裡一丟。
沙沙沙——
這幾根宿苜草就如同投入了熱油鍋裡的肥肉似的,瞬間引得‘鍋內’一陣沸騰。
幾秒鐘不到。
這些幼蟲便迅速以宿苜草為基底,,密密麻麻的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數條如同麥穗般的‘長龍’。
這是一幅有些掉san的情節,看起來跟克蘇魯似的......
也不知道是不是錯覺。
老郭仿佛聽到了卡滋卡滋的咀嚼聲......
過了片刻。
老郭方才回過神,下意識看了眼徐雲,又對鄭易問道:
“鄭教授,不知道這些黑水虻幼蟲的成分檢測過了嗎?”
鄭易點了點頭,引著眾人來到了另一個實驗台邊。
這處實驗台上放著幾個玻璃器皿,其中隱約可見一些‘肉泥’。
隨後鄭易拿起一把小鑷子,用尖端敲了幾下培養皿,解釋道:
“郭主任,根據我們的初步檢測,這些幼蟲的蛋白質含量確實很高。”
“多的高達4%,少的也有3%,平均大概40%左右。”
“一隻個頭大點兒的幼蟲,基本上可以穩定產出一克蛋白質。”
老郭聞言,整個人頓時呼吸一滯。
回過神後。
他連忙追問道:
“鄭教授,那麼它的致病菌呢?”
“致病菌啊......”
說到致病菌,鄭易的臉上不由浮現出了一絲感歎:
“根據我們的初步檢測,這些幼蟲體內基本上不存在沙門氏菌、誌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這些致病菌。”
“倒是埃希氏菌屬和檸檬酸杆菌屬有部分顯像,不過比例不高,長期服用不會對人體有明顯危害——這樣說吧,埃希氏菌屬的占比隻有蝗蟲的五分之一。”
“而且這還是野外第一代幼蟲的菌群比例,在人工養殖的情況下繁殖多代,這些菌群的比例還會更低一些。”
眾所周知。
pcr技術提出於198年,是現代微生物檢測的一項核心技術。
但就像iphone4屬於一種劃時代機型、但卻並不是第一款智能機一樣。
早在pcr技術出現之前,生物界就有一些微生物檢測手段了。
實際上。
自動化微生物檢測技術出現的標準節點就是在一年前,不過如今國內還沒有辦法掌握而已。
在如今這個時期。
國內微生物檢測的主要方式就是把待檢測物製成1: 10混懸液,然後進行細菌藥敏試驗。
這種方法非常簡易快速,在三個小時內就可以出結果。
當然了。
這個時間對應的,自然便是數據精度有限——正常來說培養皿沒有十個小時是很難出結果的。
但再怎麼有限的精度,在‘有’和‘無’的判定上還是挺容易的。
換而言之。
如今基本上可以確定,徐雲所說的黑水虻幼蟲......
確實具備很高的營養價值!
破折號,無毒的營養價值!
至於它的口感......
開玩笑。
這年頭都喝榆樹湯了,還在乎什麼口感?
想到這裡。
老郭連忙轉過頭,與錢秉穹和李覺對視了一眼。
隨後李覺深吸一口氣,鄭重看向了鄭易:
“老鄭,接下來恐怕要辛苦你一下了。”
“你得在三天....不,五天吧,五天內製定出一套具備可行性的黑水虻幼蟲養殖方案。”
“大概一周之內,我們就會有一大批的黑水虻幼蟲送來了——數量起步都有小幾十萬。”
“還有黑水虻成蟲的繁殖溫度、適宜條件等等.....老鄭,你的任務非常艱巨啊。”
按照徐雲所說的情況。
黑水虻的雌雄成體基本上隻會存活十天不到,算上蟲卵的發育期也才一個月而已。
可以預見的是。
一旦基地開始養殖黑水虻,那麼它們的繁殖速度很可能出現一個極其可怕的數字......
同時如何防止成蟲逃離養殖地點,具體養殖的溫度條件如何,這也是需要製定完整方案的事情。
因此李覺交代的內容相當重要,甚至可以說關乎基地命脈。
眼下這批黑水虻要是真被養死了,兔子們一時半會兒還真不一定找得到另一個這種規格的黑水虻聚集點。
但對麵的鄭易聞言,臉上的表情卻有些興奮。
畢竟......
這年頭由於科技水平的限製,他這種非應用端的生物學家平時其實是比較無聊的。
某種意義上來說。
他們實驗室是整個基地為數不多的‘吉祥物’,吃著乾糧幾乎沒啥事做。
例如最近這段時間。
實驗室已經閒到去幫忙割驢毛了.....
從基地落成到現在。
這還是整個實驗室還是頭一次接到這種重要的任務。
因此感受到壓力的同時,鄭易的內心不免也相當興奮。
隻見他用力一挺胸,大聲說道:
“廠長,你放心吧,我保證按時完成任務!”
李覺的目光在鄭易的光頭上停留了一會兒,放心的點了點頭。
有這種強者發型的人,能力多半是相當可靠的——除了某個物流頭子。
“哦,對了。”
隨後李覺又想到了什麼,對鄭易問道:
“老鄭,我聽說和這批蟲子一起抵達基地的還有幾位同誌?”
“上午我和秉穹同誌有個會沒開,還沒見過他們呢。”
鄭易點點頭,朝邊上一指:
“沒錯,幾位同誌就在隔壁,請隨我來吧。”
隨後鄭易帶著幾人離開實驗室,徑直來到了另一間屋子裡——微生物實驗室防護服要在十二年後國內才會普及,現在隻戴頭套和口罩。
這間屋子麵積不大,大概就三十平米左右。
中間還擺著一張有些破舊的乒乓桌,看起來像是休息室,平時進行一些娛樂活動。
當眾人抵達屋內的時候。
這間屋子裡正坐著五名男子,其中一人坐在輪椅上。
隨後鄭易主動走到了幾人中間,主動做起了介紹:
“廠長,秉穹同誌,郭主任,還有韓立同誌,和你們介紹一下。”
“這幾位是在百色參與國內農作物研討會的專家,他們在參會途中發現了一些情況,所以被首都方麵特批安排到了基地。”
“坐在輪椅上的這位是楊開渠教授,這四位則分彆是侯光炯教授和管相桓教授,以及......”
“楊開渠教授的學生周開達同誌,還有管相桓教授的學生,安江農業學校的老師袁國糧同誌。”
..........
注:
今天端午節,祝各位讀者老爺端午安康,看在過節還在碼字的份上求點月票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