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時此刻。
看著袁國糧手中的這隻幾個月大的小奶貓。
老郭等人尚且表情還算正常,一旁的徐雲卻童孔驟然一縮,整個人陷入了深深的震驚。
這隻小奶貓大概巴掌大小,眼中的藍膜已經褪去,但看起來也就三四周的樣子。
它的身上帶著很清晰的黑白條紋——也就是袁國糧所說的斑點。
同時頭部橢圓形、眼部渾圓、外角比內角高,很明顯是一隻美短串串。
雖然按照曆史發展。
美短這種美國老要在2000年前後才會進入華夏,但這指的依舊是它的商業化引進時間。
美短這種貓早在17世紀便已經出現在了美洲大陸,華夏有關美短的最早記錄則是在1913年,當時威斯敏斯特貓賽結束後便有兩頭美短被帶到了華夏。
更彆說過去這些年有不少華夏留學生從海對麵歸來,不少人回國時還帶著寵物。
例如此前提到的王承書院士,她回國時就帶了整整五隻貓.....
還有老郭的妻子李佩也是個資深貓奴,當年與老郭回國的時候,也帶了一隻美短和一隻德牧。
可惜其中的那隻美短在路上因為水土不服死亡了,倒是德牧被順利帶回了國內,一直養了十多年才去世。
再比如華夏知名的大氣電學家汪德昭院士,他從高盧回國的時候除了十幾本書外,另一件被帶回的‘行李’就是一隻藍胖。
因此理論上來說。
西海這邊有留學生帶回了一隻美短,這隻美短又恰好和本地狸花貓發生了某些羞羞的行為,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事兒——甚至大概率那隻美短還是基地裡誰養的貓呢,畢竟整個基地裡的留學生有數百號人......
同時碼頭這邊每天都有漁船出海,岸邊幾乎天天有各種大魚小魚可以偷吃,懷孕的母貓跑到這裡覓食也是合情合理的。
或者準確點說,碼頭這種地方沒貓才怪呢。
徐雲上輩子去自己老家的沙埕港玩海釣,聽人說碼頭上下最少都有五十多隻貓。
後來徐雲在岸邊甩杆的時候,還有一隻奶牛貓相當自來熟的叼著一條魚在他邊上吃午飯,徐雲還一度想著把魚搶來塞自己桶裡來著......
因此單純在碼頭撿到一隻美短奶貓,從邏輯上來說倒還真沒啥,哪怕是這年頭同樣如此。
但問題是眼下撿貓的人是袁國糧,他還給這隻奶貓取了個花花的名字,那就徹底不能用巧合來描述了......
因為眾所周知。
後世的袁國糧便曾經養過一隻美短串串,名字就叫做袁花花,還曾經上過熱搜呢。
可惜花花還沒有長大,袁國糧便先一步仙去了。
隨後徐雲又看了眼被袁國糧拎著後頸的小奶貓,眼中露出了一絲古怪。
這不會真是花花來找袁國糧了吧.......
恰好此時袁國糧又將花花平放到了手掌上,後頸脫離了命運的掌控後,花花非但沒有任何反抗,反倒是很親昵的舔了舔袁國糧有些粗糙的大手。
見此情形。
妻子是個資深貓奴的老郭掃了眼袁國糧,有些好奇的對他問道:
“國糧同誌,你這是......真準備養下這隻貓?”
袁國糧對他點了點頭,繼續撥弄了兩下花花的耳朵,解釋道:
“嗯,一來之前已經答應了那些礦業局漁業隊的同誌,不把它帶走的話估計它得被人打死。”
“二來我看它和我還挺投緣的,就尋思著乾脆養著它了吧,乾我這行的剛好也需要隻貓去田裡抓老鼠。”
“反正巴掌大的貓也吃不了多少東西,實在不行我就把自己的口糧省下來換點魚骨頭給它——這次托基地的福,我的待遇被提了一級,倒是也有底氣說這種話了。”
聽聞此言。
一旁的周開達也露出了一絲笑意。
正如袁國糧所說。
這次野生水稻的發現雖然讓他們幾個農業大老暫時性的被留在了221基地,某種意義上來說算是被限製了行動能力。
但在徐雲提及了雜交水稻的研究價值後不久,周開達和袁國糧的待遇倒是莫名的提了不少,工資加了整整十二塊錢呢。
誠然。
周開達也好,袁國糧也罷。
他們本身都不是追求名利的人,否則也不會投身到雜交水稻這種雜交一次就要一年才能出結果的行業了。
但再澹泊名利的人,也有生活需求。
例如他們的家人也要吃飯穿衣服,還有袁國糧偶爾喜歡吃點糖果或者抽抽煙,這些都是要花錢的。
在抵達基地之前。
周開達和袁國糧一個是普通研究員,另一個乾脆還隻是農校老師,待遇都不算高,日子甚至可以說是有些拮據。
但如今隨著待遇的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就可以從容許多了。
至少.....
負擔花花吃魚的錢還是可以拿的出來的。
袁國糧待遇提高的事情老郭也有所了解,如今見他養貓的態度堅決,便也沒什麼意見了:
“好,既然國糧同誌你有這想法,那我也就不多說什麼了,不過有件事情要提醒你一下,你得有個心理準備。”
袁國糧眼中露出了一絲好奇:
“什麼事兒?”
“......”
老郭沉默片刻,臉上浮現出了一絲陰霾:
“貓屎是真tmd臭啊......”
...........
就在老郭和袁國糧閒聊的同時。
一旁的田誌欣等人也開始忙起了各自的工作,也就是將兩艘漁業隊的機帆船從船塢裡給拖出來。
不過令徐雲有些意外的是。
漁業隊出船的方式並不是通過機械化操作,而是標準意義上的“純人工”手段:
隻見高玉林等二十多位青工齊齊聚到了岸邊,呲溜呲溜的將上身脫光,下身隻穿著條大褲衩,然後像是下餃子似的噗通噗通跳進了湖裡。
入湖後。
高玉林先是噗哈一下痛快的抹了把臉,帶著兩個同伴遊到船邊,拉著繩子利索的翻了上去,合力收起了固定在水中的船錨。
隨後他們將船錨放到了船上,再次重新跳回了水裡。
與此同時。
其餘的青工們則在水中拉起了數根極粗的麻繩,二十多號人開始齊齊喊著號子開始在水中將船拉出船塢:
“一、二、嘿!一、二、嘿!”
隨著號子的響起,漁船也開始慢慢從船塢中開始向外移動。
碼頭上。
看著徐雲臉上頗為驚訝的表情,田誌欣便笑著道:
“怎麼,韓立同誌,是不是感覺有些意外?”
徐雲輕輕點了點頭。
這種規格的機帆船可不是普通的小漁船,人力拉起來還是很費力的。
一般來說。
人力拉船這種操作,隻會出現在機船第一次下水的“初航”時段。
畢竟這年頭不像後世那樣有大型吊車或者吊機協助,機船想要從岸上下水,一般都是先鋪設兩條塢道,再往塢道上磨好黃油或者機油,接著用人力把船給拉下水。
像這種船隻已經待在水裡的情況,相對是比較少會上人力拖拽的。
不過仔細想想,倒也正常。
畢竟這處船塢的容積並不算大,如果用機械操控很容易磕到碰到。
這兩艘船可以說是整個221基地的心血,哪怕是磕碰到一點兒大家也都會無比心疼,因此就乾脆用人力來拖行了。
這在後世看來有些小題大做的舉動,在這個時代的基地眼中卻是很必要的做法。
數分鐘後。
兩艘機帆船被順利拖出了船塢,來到了碼頭的突堤——也就是碼頭上突出的長條狀停靠點邊。
已經入水的青工大多直接從水裡拉著繩子翻到船上,還在岸上的徐雲、田誌欣等人則從突堤處開始登船。
對了,順帶一提。
由於突堤登船同樣要走一塊甲板,輪椅過去相對要麻煩很多,所以徐雲直接是被用擔架抬上去的.....
期間碼頭的巡護員還以為老郭他們想著拋屍呢,特彆緊張的過來看了眼情況,見到徐雲燒焦的臉後就更緊張了——他們以為徐雲是被燒死後再進行的拋屍.....
如果不是徐雲及時‘複活’,估摸著老郭他們就得去派出所打窩了。
十多分鐘後。
一切就緒的兩艘機帆船緩緩駛出了碼頭。
這兩艘機帆船每艘荷載的人員都是18人,在船上最高權力是船長,同時還有指導員、輪機長、大副等。
除了這些領導層外剩下的都是捕魚的青工,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互不乾涉。
另外按照田誌欣所說。
機帆船的機艙內還放著幾把槍,隨行的青工中也有幾位經過民兵訓練的好槍手。
不過這主要是為了以防萬一,兩艘船下水至今還沒發生過哪些不太好的意外——畢竟這兒是青海湖嘛,又不是沿海地區。
實話實說。
作為一名閩省寧德的沿海人,徐雲過去沒少出過海。
比如他老家有個很知名的崳山島,徐雲幾乎每年都會去島上玩兩三天,前往島上的唯一方式就是遊艇。
但無論是後世的哪次經曆,都沒有今天的這般微妙。
船身輕微晃動,海風帶著鹽味在耳邊呼嘯。
漁船在湖麵上慢慢行進,波浪不停地湧起,撞擊船體發出冬冬聲。
遠眺海天一色,依稀可看到遠方的霧氣。
隨著漁船逐漸遠離岸邊,周圍隻剩下無垠的青海湖湖水。
湖麵上肆意吹過一股新的陣風,浪花噴濺得更加高遠,幾滴湖水濺上臉頰,帶來一種莫名的清涼。
不過真正令徐雲有些出神的不是湖麵上的景色,而是船上的人們。
在機帆船剛剛出湖的時候,船上的眾人都顯得非常安靜。
按照田誌欣的說法,這是基地的規矩。
在機帆船離開碼頭的時候,除了兩個操作員,其他所有漁業隊的成員都要排好隊站在兩邊甲板上,全程都不能交談。
但離開碼頭之後,船上的氣氛立馬就變了:
所有成員都如同從凋塑變成了活人似的,嚴肅的氛圍瞬間消弭不見,迅速開始做起了各自的活計。
有些人走到甲板邊緣,開始整理漁網。
有些人把自己滿是汗臭的衣服用繩子拴住掛在船邊上,讓衣服在水裡隨船拉個一晚上,第二天撈上來晾乾就行。
還有些人則開始點數起今晚要用的煤油燈,以及防蚊的雄黃粉等物資。
剛從魚艙出來的高玉林還撿到了一頭食指大小的小魚兒,很是康慨的把它丟給了花花當午餐吃。
集體勞作配合上這個年代特有的服飾,讓徐雲的心中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親切感。
二十多分鐘後。
離開碼頭的機帆船停在了一處開闊的水域,從方位上看離岸邊大概有8001000米左右。
另一艘機帆船則繼續向北行駛,一直開到徐雲他們兩百米外方才停了下來。
而在這兩船之間的水麵以下,便被拉出了一條等距的漁網。
等到天色臨近晚上,兩艘帆船便會向東開始平移收網。
此時徐雲他們這艘船沒什麼事兒乾,眾多漢子們便開始唱起了紅歌: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嘹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此走向繁榮富強......”
“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
各種各樣的破鑼嗓子充斥在船上,但徐雲卻絲毫不感覺這些歌唱的難聽。
有些歌曲或許天生就是如此吧,不管音調如何,都會帶起人靈魂的共鳴。
過了片刻。
老郭便拎著個小馬紮走到了徐雲身邊,朝他遞來了一根組裝好的魚竿:
“來,小韓,咱們可以開始釣魚了。”
徐雲下意識接過老郭遞來的魚竿,粗略的打量了幾眼。
之前在基地裡的時候他隻看到了魚竿收縮起來的樣子,所以一開始倒也沒在意太多。
但如今見到了完全體,他才發現了一件事:
原來在如今這個年代,漁具就已經已經如此規範了?
沒錯。
規範。
老郭給他的這根魚竿是木頭材質,杆體是那種很有年代感的棕黃色,大概兩米出頭的樣子。
杆上配著一根尼龍線,最前方是魚鉤和魚漂。
眼見徐雲的目光有些好奇,老郭不由有些得意的挺了挺胸脯:
“怎麼樣,小韓,我這魚竿做的還行吧?”
“啊?”
徐雲聞言一臉意外的抬起頭,對老郭問道:
“郭工,這是您自己做的?”
老郭嘿嘿的笑了兩聲,解釋道:
“嗯,首都那邊其實也可以買到專業的漁具,例如2號線還有霓虹的4號尹豆釣,但它們的價格都太貴了。”
“2號線一米就要八分錢,尹豆釣一枚6分錢,一旦斷了或者掛底就廢了。”
“所以我之前去川省出差的時候特意砍了些老苗竹,帶回來燒火找直,然後吊磚石上梁風乾成型,七八斤的鯉魚都能照樣溜上來。”
“至於鉤子是我找2分廠同誌幫忙鍛造的——消耗的鋼材是我自己出的錢,三十個鉤子花了三角兩分。”
“鉤子上的三個墜子是用牙膏皮做的,用來替代鉛墜,尼龍線還用豬血染過,魚漂用的是鴨翅加上大蒜頭內的心。”
“打窩的料則主要是用基地裡黑水虻成蟲做的,我還往裡頭加了些酒曲,應該夠湊合著用了。”
徐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