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岸?”
聽到徐雲的發言。
楊振寧下意識在嘴中重複了一遍這個詞,隨後有些疑惑的對徐雲問道:
“小徐,你取的這個名字.它有什麼寓意嗎?”
“寓意啊”
徐雲的腦海中下意識浮現出了後世劉慈欣的那張大臉,有些惡趣味的翹起了嘴角:
“紅岸紅岸,字如其意,就是紅色彼岸的縮寫。”
“咱們的地球文明就像是一艘漂泊的大船,在懵懵懂懂中謹慎的航行,船長、大副、輪機長之間亦是矛盾重重。”
“不過再遠的航行也終究有靠岸也就是統一的那一天——再不濟也是有個領頭人。”
“紅岸的意思呢,就是希望屆時我們登臨的那塊彼岸上,儘皆都是紅色的旗幟在迎風飄揚。”
楊振寧聞言微微點了點頭,整個人肅然起敬:
“原來如此。”
接著他思索了一會兒,決定把重點還是放到原本的話題上,繼續問道:
“小徐,按照你之前的說法,脈衝星的探測隻是這個紅岸基地的一部分,對吧?”
“同時這個基底的主要任務是探測宇宙,換而言之,基地的其他項目想必也是與星空相關,隻是.”
“宇宙真的存在那麼多的項目可以、並且有必要大費周章的去研究嗎?”
宇宙。
這是自古以來人類文明孜孜不倦探索的一處神秘之地。
比如華夏自古就有星宿、天狗食日的說法,埃及文明則很早發現了大陵五,並且通過這個星係測量時間。
後來伽利略發明了伽利略望遠鏡,人類開始對宇宙有了更加直觀的了解,知道了月球表麵並非光滑潔白,而是後天性的毛孔粗大。
接著便是諸如海王星、冥王星、天王星之類的成果發現,然後老愛用廣義相對論開始對宇宙進行數學解釋
1932年的時候。
比利時牧師勒梅特首次提出了宇宙大爆炸概念。
等到40年代,伽莫夫與他的兩個學生拉爾夫·阿爾菲和羅伯特·赫爾曼一道,將相對論引入宇宙學,提出了熱大爆炸宇宙學模型。
到了如今這個時期,宇宙學已經是一門小有價值的學科了。
但是
即便是科技最發達的海對麵,對於宇宙現象的研究投入也相對有限——或者說認知有限。
海對麵更多的精力還是放在近地也就是航天飛機與衛星領域,目前的幾大科研基地,說白了都是衛星的研發與發射中心。
可以這樣說。
太陽係.不,火星更外圍的浩瀚星空,如今並沒有哪個國家將其視為重點。
它們頂多就是抱著有棗沒棗打上兩三竿的心理,在某些小島啊、高地啊之類的地方架設一個觀測中心,安排七八個人長期收集資料。
這些觀測中心的總體數量還算可觀,幾十上百個點位隔個一兩年通常會碰上幾個有價值的現象,慢慢的推動科學界對宇宙的認知,然後就僅此而已了。
在楊振寧的認知裡。
他這次想要建設的地麵引力波探測基地,在成本上都可以算是目前宇宙學方向最頂峰的項目了。
結果沒想到.
徐雲居然張嘴就說要搞個集成體的大規模宇宙探索基地?
這真的有必要嗎?
至少楊振寧本人是覺得有待商榷的。
而在他對麵。
聽到楊振寧的這個問題,徐雲卻毫不猶豫的給出了答複:
“當然有必要!”
隻見他深吸一口氣,鄭重的開口說道:
“楊先生,您是當世頂尖的物理學家,應該知道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未來必然會將視野投向我們頭頂的宇宙。”
“在技術應用方麵,衛星和火箭應該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至少在接下來的八十年裡,我們恐怕很難將運載性的空間探索拓展到月亮之外,這是一個客觀事實。”
楊振寧不置可否的嗯了一聲。
徐雲的這個說法和他的看法很接近,不過他知道徐雲肯定有後續的內容要講。
果不其然,徐雲很快又說道:
“但是在理論研究方麵,我們可以涉及的領域卻遠遠不止、也不應該在‘地月’層次這麼簡單。”
“舉個例子,我們對天體物理的研究,有可能幫助我們建立完善的小行星預警係統——這其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兒。”
“再比如我們對宇宙的伽馬射線進行捕捉研究、對宇宙背景進行探索,就能知道宇宙的初始年齡,從而在更廣的框架上去研究、優化我們現有的物理理論。”
“這個過程可能會發現某種新粒子,可能會發現某種對現實有用的新技術,甚至可能發現一個新物理。”
“更重要的是宇宙學勢必將會成為今後極其前端的研究方向,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會成為我們輿論拚圖的一環。”
說到最後。
徐雲的語氣已然帶上了些許個人情感。
在他穿越來的2023年,宇宙學算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學科,爭議頗多。
有人認為如今的人類研究宇宙沒有意義,對於人類的技術應用沒有任何幫助,咱們目前老老實實想著登月或者登火星就行了。
好比你一個小科員,卻要了解省裡領導開會的日常和內容,讓你知道了又有啥用呢?
但這實際上是一個很錯誤的認知。
首先探究宇宙最基本的理由之一自然就是探索欲,人類除了生活還有精神世界。
就像小孩會問為什麼、讀者會問作家什麼時候更新一樣,人類也會好奇宇宙的種種來曆。
用文青一點的說法,就是“人不僅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而且這僅僅是最底層的精神訴求之一,宇宙學還有很多進階的價值意義。
除了徐雲所說的小行星係統之外,宇宙學和現實有關的技術還有很多。
舉個例子,原初黑洞。
原初黑洞是一類理論預言的存在於早期宇宙中的天體,也許可以通過它導致的射電暴進行觀測。
為了更有效地從嘈雜的背景中提取微弱的信號,袋鼠那邊的工程師奧沙利文帶領團隊發展出了一套基於快速ourier變換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