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第 48 章(1 / 2)

東宮美人 荔簫 6005 字 8個月前

“乾清宮!”沈晰說著已推門而出, 守在外頭的宮人也跟著他浩浩蕩蕩地離開了,整個綠意閣前院都立時安靜下來了不少。

楚怡怔怔地呆坐在床上:他……他當真了?

她隻是隨便開一下腦洞啊!

宗教戰爭不靠譜啊!中國曆史上哪有宗教戰爭?儒釋道的爭端和白蓮教之流應該都不能算在這個範疇內, 那說白了……應該是這個文化土壤就不適合出現宗教戰爭吧?

但怔了一會兒,她又默默地躺了回去。

罷了罷了,這是一個她從未在曆史上讀到過的皇朝, 雖然他們這兒也有唐詩宋詞, 但不知道哪個時間節點上就拐偏了。拐偏了原就定有拐偏了的道理,這裡的局勢和她所熟知的曆史有所不同便也正常了,或許這裡真有滋生宗教戰爭的土壤呢?

他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古代太子,怎麼說也比她更了解這裡的文化氛圍。他有了這樣恍然大悟般的反應, 必定有他的原因。

她於是就安心睡了。當下她懷著孕, 總覺得其實他不在身邊比較安全……

他在身邊的時候——理性分析,他這樣一個生龍活虎的大男人摟著她睡覺, 她總擔心他擦槍走火。到時候萬一出了啥問題,吃苦的是她,他還保不齊得有個心理陰影啥的,不值當的!

.

一刻之後, 沈晰趕到了乾清宮。皇帝此時也已準備就寢了,連侍寢的嬪妃都在寢殿裡擱著了(……)。

乍然聽聞太子求見, 皇帝不得不回到前殿, 叫人傳太子進來。

太子入了殿, 匆匆一揖:“父皇。”

皇帝抿了口茶, 略有點不滿:“這麼晚了, 何事?”

太子道:“時疫之事, 兒臣忽而受了些啟發。”

皇帝眉頭微蹙:“什麼?”

“父皇可還記得大斟教麼?”太子道,“就是兒臣八九歲時曾想入朝傳教,卻無功而返的那一撥人。”

當時他年紀雖小,但對這件事印象深刻。因為首先,那波人的長相與中原人就有所不同,對他來說特彆新鮮。其次,他們的著裝也奇怪得很,與中原裝束截然不同,亦不同於常與中原有貿易往來的幾個鄰國,所以一時間看上去格外惹眼。

拋開這些長相著裝的差異不提,這些人當時也在京裡鬨出了些風波。

沈晰記得他們是從西邊某個遙遠的國都來的,其實二十幾年前就以商賈的身份在大應西部紮了根,自己形成了一個小小的村落。

有了村落,循例來說就要受朝廷管轄了。但一來天高皇帝遠,二來西邊地廣人稀。地方官吏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未察覺這波人的存在,後來察覺了,也因他們既太不與外界接觸又不惹事而沒多過問。

那次入京,他們就是為了傳教,他們稱自己信奉的神為“明神”,說不信這個神的人都要下地獄。

從朝中到民間……自然都沒什麼人把這套說辭當回事。

——想想也是啊!你本來信佛信得好好的,佛告訴你不做惡事就能有一個美好的來世、不必墮入惡道。如今突然來了這麼一撥人,告訴你說你不信他們、不虔誠供奉這位“明神”就得下地獄,你樂意信誰?兩相一比是不是還是佛祖好伺候?

兩邊的理論裡都有“地獄”,那麼為什麼要挑一個不好伺候的來信呢?

所以這夥人首先在民間傳教傳得就不順利。但他們畢竟是番邦來的,鴻臚寺注意到了他們之後沒敢不當回事,層層上奏之後當今聖上還是見了他們。

當時若他們這能說服皇上信他們的教,那這事就事半功倍地成了。可問題是,民間百姓都不接受的說法,皇帝更不會接受。再說,舉國上下如今尊佛也好崇道也好學儒也好,都已有了一個完整的體係。突然來了這樣一個聞所未聞的“明神”,似乎也沒什麼推行的必要啊?

先前在佛道兩教的庇佑下,舉國不也挺風調雨順的?

於是最後的最後,這波人在聖駕麵前也沒討著好。臨出宮那天,他們便翻臉了。

沈晰當時正好從乾清宮裡出來,聽到他們在外用蹩腳的漢語破口大罵,說什麼“明神一定會懲罰你們的”,還有什麼“你們都會下地獄”,“明神才是唯一的神”之類的言辭。

老實說,若他們不是自番邦而來,那單憑這些話,也夠淩遲上幾回了。

末了皇帝下旨將他們逐出了大應,之後這些年,大應都再未聽過大斟教的任何消息,眾人便也自然而然地將這些事情淡忘了。

如果不是楚怡提起,沈晰也根本想不起來這事。饒是現在想起了,他其實也並不確信此事與時疫有什麼直接的聯係。

但他還是先將想法說了出來:“他們當時傳教不順,心中便存怨懟。這些年,焉知他們不是在尋機報複?”

在傳教之前,他們都能蟄伏在大應那麼多年了。傳教失敗後存著恨意,為了複仇來做鋪墊難免不會更有耐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