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祜祿氏……”
玄燁當然不會不記得宮裡有鈕祜祿氏這麼個人。但他對鈕祜祿一族向來沒什麼好感,鈕祜祿氏進宮時又隻有七歲,玄燁根本沒理會過她。
這麼多年過去,早連她長什麼樣都不記得了。
太皇太後對玄燁沒必要拐彎抹角,直接道:“你覺得以鈕祜祿氏為繼後如何?”
玄燁皺了下眉,不過他沒急著反駁,細細思量起來。
之前玄燁是一直沒動立繼後的念頭,所以也沒考慮過該立誰。
如今想來,以目前的局勢,鈕祜祿氏倒確實不失為一個合適的選擇。
太皇太後見玄燁眉頭鬆開,知道他明白過來了:“我知道你厭惡遏必隆,連帶著也不願理會鈕祜祿氏。但以現在的情勢,我左思右想,這宮裡宮外,竟沒有比立鈕祜祿氏更好地選擇了。”
立繼後不是小事,資曆、家世、品貌缺一不可。
太皇太後也是思量許久,才提了這個人和玄燁商量:“一則皇後是一國之母,哪怕是繼後,這出身也得壓得住才行。鈕祜祿氏縱不得你寵愛,現在也沒名沒分,但論家世,宮裡宮外比得過的還真沒幾個。”
雖然遏必隆已死,但他畢竟是先帝留下的顧命大臣。
鈕祜祿一族又是八大姓,遏必隆當年雖一同入罪,但隻抹了後加的公爵,一等公的爵位還是在的。
所以鈕祜祿氏說起來,還是一等公家的閨女。
更不用說其祖父額亦都還是‘開國五大臣’,背後的鈕祜祿一族又還有那麼多在朝之人。
玄燁點頭,這倒沒錯,哪怕是在宮外另選,想要再找個出身上三旗八大姓一等公家的閨女,還得年貌相當,才德相配的,也很難。
家世稍差些的不是不行,大清立後也不單隻看出身,還是要看立哪個能帶來更大的好處。
說到底,‘利害’二字道儘矣!
話雖不中聽,卻是最血淋淋的現實。
當年太皇太後立博爾濟吉特氏,難道真的隻是為了一己私欲照顧娘家嗎?
她可沒有那麼小家子氣。
太皇太後幾番周旋,弄得差點母子反目,還不是為了福臨的皇位和愛新覺羅家的江山。
當時大清入關才多久?
內憂外患四起,有多少人虎視眈眈地盯著她們孤兒寡母?
要是失去了博爾濟吉特氏的支持,蒙古會瞬間從大清的屏障變成一群餓狼,和愛新覺羅腳下那些盯著皇帝寶座的人,一起撕碎他們母子!
既然當時立博爾濟吉特氏能帶來最大的利益,那為什麼不立?
娶進來就能穩固皇位,那娶就是了!
喜不喜歡有那麼重要嗎?
有大局重要嗎?
可惜母子二人當時政見不合,她的話福臨根本不願聽。
偏偏福臨又太過任性,愛恨分明,不肯受一點委屈。
可是要想當一個好皇帝,哪能一點委屈都忍不得呢?
這點上玄燁就看得更明白
——想要做個好皇帝,前提是你得先是個皇帝啊!
就像當年為了穩固玄燁的皇位,立了赫舍裡氏。
太皇太後看得出來,玄燁一開始並不怎麼滿意赫舍裡氏本人,可他還是能為了大局主動與赫舍裡氏親近,以‘帝後相合’牢牢籠絡住索尼和赫舍裡氏一族,省了她許多功夫。
雖然赫舍裡氏意外早逝,可隻要有那麼一位得皇帝百般追思的原配皇後和保成在,那赫舍裡一族就還是皇帝最貼心的忠臣!
而太皇太後現在提出立鈕祜祿氏為繼後,原因也同樣如此。
朝廷和三藩這場仗,到今年已經是第三年了。而且看現今這局勢,還不知道要打到什麼時候。
戰局焦灼,時間拖得越長,京中的人心就越不安穩。
圖海僥幸一場大勝,不過換得京裡片刻的振奮,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北邊仍有時刻等著撿漏的蒙古,京外還有滿坑滿穀的漢人,南邊甚至還有打著前明旗號的小朝廷!
此時要是滿人內部再不一心,自殺自滅起來,到時內憂外患,試問愛新覺羅還怎麼坐得穩江山?
鈕祜祿氏彆的不說,有個好處卻是旁人都不能比的。她背後牽扯著鈕祜祿氏和瓜爾佳氏兩個大族。
如今遏必隆已死,此時立她為繼後,既可代表玄燁對前事既往不咎,仍願意重用鈕祜祿和瓜爾佳一族,團結鑲黃旗,攏其忠心;對滿洲親貴和那一幫老臣也是個安撫的意思,免得他們借機生事。
太皇太後說得直白:“當年鼇拜之事咱們之所以沒有牽連太多,就是因為八旗裡家家沾親帶故,牽一發而動全身。而如今立鈕祜祿氏也正是這個道理。兩黃旗是咱們愛新覺羅的家底子,絕不能亂!隻要鈕祜祿氏坐在這個位子上,能幫你收攏鑲黃旗的忠心,穩固朝廷的人心和內政,那這個皇後立得就不虧!”
玄燁一直靜靜聽著,心裡也在思量。其實這裡頭的利害玄燁比太皇太後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