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遠地方的人肯定不方便過來做工,所以能來的也就是離安南最近的杞縣和渠縣這兩個地方。
渠縣之前遭受過一次大水災,不少鄉民還逃到安南做流民。休養生息才剛兩年,眼下人口數量比安南多不到哪裡去。
至於杞縣,雖是情況要好些,但總人口數也才剛過萬。扣除掉老弱病幼和留家的,還有馬上要參加服徭役的,最後能過來的人怕是也不多。
再者眼下的農戶是不可能丟下地裡勞作不管,所以他們即便是過來做工,也隻能做年前的這點時間。
*
進入深秋後,隨著地裡的作物逐漸收割,杞縣不少鄉民的生活節奏一下子就變得緩慢悠閒了起來。
日子貧苦是真,事實上這兩年除了安南縣除外,每年一到這個季節,其他地方的農戶需要做的活越來越少才是普遍現象。
直到這天,村中有一家牛姓漢子跑回來與家人商議,說隔壁村村中一戶人家的兒子是在杞縣縣城內一大商鋪做工的,前幾日回來告知大家,言道安南縣如今需要大量的人手修路,工錢給的很足,而且做工期間管吃管住,吃食上更是一日兩頓主食餐,餐餐管飽的標準!
隔壁村現在已經有不少村民報名,正準備集合一起前去安南縣做工掙銀錢。
“安南縣我知曉!聽說他們現在可富裕著呢!”妻子滿臉羨慕道。
牛母也說道:“你去吧!那安南的韓縣令是個愛民的好官,去給他做事,沒什麼可不放心的。”
時下尋常百姓鮮少出遠門,好些人甚至一輩子連自己村所歸屬管轄的縣城都未能去過。就更彆說提起膽氣,去到彆的縣城做工。
但安南縣不同。
這兩年安南縣變化得太大太快了,名聲也傳播的極其響亮,附近這些個縣城的百姓便沒少聽說。像他們村今年還有那麼幾戶精明厲害的,也學著安南那邊的技術種植了好些蓮藕,製作成藕粉,銀錢也是沒少掙。
也因著韓徹傳出來的這股好名聲,當那些商戶把招工的消息帶回去沒多久,安南縣便迎來了一大批前來做工修路的外縣漢子。
*
人手一到,修路工程很快便開展起來。
比起修路這塊,學校修建的進程更為迅速。也就半個多月的時間,韓徹之前定下的八個鄉村的學校便陸續修建好。
修建學校在銀錢上幾乎沒有什麼花銷,首先地是不要錢的,安南氣候一年四季都溫暖,房屋修建上的要求便不高。大部分的材料地取材便可獲得,修建房屋的工人又皆為各村的村民主動報名。
待到這些學校一修建好,韓徹提前招聘到的夫子也陸續安排上崗。
夫子酬勞這一塊,安南縣農戶家中皆變得富裕,送去學校念書的孩童人數還超出韓徹的預料,最後竟用不著衙門做補貼了。
“定要好生聽夫子的話,認真念書,得像大老爺那樣習得一身本事……”
“大老爺可都說了,人要多念書,才能變得更聰明!”
“……”
也不怪安南百姓現在都把韓徹的話當金科玉律一般去信奉和遵守,隻要是從韓徹嘴裡說出來的,他們便深信不疑。
實在是韓徹沒來之前,他們還在為追求溫飽而艱難度日。對於眼下這般好的生活,便讓安南縣的好些農戶老覺著自己像是活在一場美夢一樣。
在安南縣村民這般對韓徹的誇讚下,那些本就羨慕山下村民生活越過越富裕的山間土著們,便越發動搖起來……
這一天,韓徹帶著韓老三和幾個衙役下到鄉村,查看完道路修建情況後,又轉去附近鄉村的學校巡查時,他便見著學校外麵不遠處的地裡有幾個山間土著,時不時往學校這邊探頭探腦。
韓老三也覺察到了,便說道:“大人,那邊有人在偷看咱們!”
韓徹正要說話時,知曉自己被察覺了,那些山間土著們忽然轉身,撒開腿就往山上跑。
也就一眨眼的功夫,這些土著們便跑進山林,再瞧不見他們的身影。
直把韓老三瞧得,愣在原地:“大人,他們跑什麼?”
韓徹一臉無奈道:“應是怕被罰吧!”
雖說安南縣這等地方,曆來任職的官員對於這些土著們的存在,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便是朝廷,也是早知曉這等問題,一直在放縱。
可事實上未造戶籍,躲避賦稅都是要被治罪處罰的。
所以眼下這些土著們便是再如何心動,也不得不考慮一個現實問題。那就是他們一旦主動下山,找到官府登記戶籍,最先迎來的極可能是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