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朱銘把首都遷到洛陽,宮城的周長增加三分之一。並且全部屬於皇帝,不用再跟太子、官署擠在一起。(北宋的洛陽宮城,史料記載周長為九裡三百步,考古實測卻達到了十二裡六十九步。)
外麵還有一個皇城,相比宮城周長翻倍,這玩意兒在開封根本沒有。
皇城之外,還有專門的東宮和幾處夾城。這些功能性建築,開封那邊同樣沒有。
遷都之後。
皇帝、內閣、通政院在宮城內辦公。
太子、六部、樞密院、督察院等部門在皇城內辦公。
一下子就開闊舒坦了,而且顯得井井有條。
這幾年拆分洛陽大族,又搬遷城內百姓,已騰出許多土地。並在皇城之外,修建了許多官員宅邸和官員宿舍。
侍郎及以上級彆的官員,可居住於獨立官邸。雖然也有兩三進院落,但麵積不是很大。防止因為過於豪華,高官卸任之後不願搬走——如非節假日,官員必須住在裡麵。也可自己另置宅院,但隻能節假日或退休之後居住。
侍郎以下級彆的官員,可居住在官員宿舍。多數為獨門獨院,少數須幾人合居——主要提供給買不起房的低級官員,買得起房的隨便住哪兒。新科進士在京實習期間,必須住進幾人合居的小院。
朱國祥帶著老婆孩子,卻輞川工地轉了轉,又在灞上遊玩數日,便優哉遊哉趕回洛陽。
在朝廷完成遷都之前,太上皇需要坐鎮洛陽皇宮。
朱國祥,也是第一次進來。
他一想到宮牆曾用人骨抹灰,心裡就一陣膈應。更對宋徽宗感到難以理解,那家夥又不打算遷都,好端端的重修洛陽宮乾啥?
或許是幫大明新朝翻修的吧!
至於什麼宋代皇宮有水銀,所以導致子嗣不興。那就純屬扯淡了,根本找不到出處。
曆朝曆代的皇宮,都有大量水銀存在,主要用於鎏金器物。
鎏金器具的化學穩定性極高,拿來燒開水喝都沒問題。
朱國祥拿著洛陽皇城布局圖,帶著老婆孩子坐車溜達,走了一整天才勉強熟悉。
朱國祥此刻站在皇城的東城牆,腳下是一個叫做東城的廓城。
恁大的一座城,唐代專用於太子居住辦公。
這才叫真正的東宮呢,都快趕上開封皇宮的一半大小了!
但其他皇子、公主居住的西城,在趙匡胤時代已經拆掉。
北邊的曜儀城也拆了,隻剩用於屯兵的圓璧城。這玩意兒保留一處也好,免得宮廷侍衛沒地方住,每天都需要從家裡走到皇城上班。
除開這兩處隔城,其他隔城全被趙匡胤拆了。
唐代皇城內外的隔城,可以保密行走和調兵,主要用於防止宮廷政變。
沒辦法,唐代的宮廷政變,跟吃飯喝水一樣平常。
唐玄宗甚至把皇子們的王府,全部建在隔城之內。實質上是監視居住,對外宣稱便於管教。
整體上,朱國祥還是非常滿意的。
然後,他直接帶著老婆孩子住進東宮……
太子乖孫兒還小,可以繼續住後宮。這麼大的東宮,空著實在怪可惜,朱國祥決定幫孫子住幾天。
其實是方便出入,隻需穿過一道城門,朱國祥就能跑去街上溜達。
提前搬遷到洛陽宮的司禮太監,見此情形也不敢說什麼。
他總不能說,太上皇您搞錯了,住在這裡就成了皇帝的兒子。
朱國祥把白崇彥叫來,詢問道:“東京那邊,說什麼時候才能遷都?”
白崇彥回答:“第一批過來的,是部分太監、女官、宮女和禁衛,他們負責收拾整理各處房屋。第二批過來的,是伎術官、史官、天文官等等,把開封皇城內的珍寶和典籍帶來。第三批過來的,是一部分國庫、倉場官吏,帶來包括糧食、錢財在內的諸多物資。一切都準備好,陛下才帶著文武百官遷都。”
“考慮得倒是很周全。”朱國祥點頭讚許。
白崇彥說道:“臣還召見了洛陽郊外的富裕農戶,讓他們今年可以多種蔬菜瓜果,多養一些豬羊雞鴨。等朝廷遷都過來,肉類和蔬菜供應也不會太缺。”
朱國祥讚道:“極好。”
白崇彥又說:“勸農司試驗田也準備好了,來自分拆遷徙大族的田產。”
開封那邊的勸農司試驗田,會拿出一半賣給附近農民,剩下一半遷都後劃歸河南省勸農局。
聽聞洛陽的試驗田已準備好,朱國祥頓時更加高興。
他又問道:“河南省的攤丁入畝、吏役改革進行得如何?”
白崇彥道:“已經完成。”
朱國祥又誇讚幾句,賜了兩枚彩幣。
白崇彥告退離開東宮,心情極為舒爽。他有改革一省之功,又幫著協辦遷都,接下來至少升為左侍郎,若有空缺甚至能直接做尚書。
高高興興回到家中,妻子卻表情凝重,迎上來說:“老家剛剛來消息,舅父(公公)病故了。”
白崇彥臉上的笑容瞬間凝固。
——
(第一,年號“複興中華”,放在那時候真不土,而且非常新鮮亮眼。
第二,《官居一品》連載的時候,我正在一邊打工一邊碼字。這書我隻看了十多萬字,追著追著就追丟了,連上架內容都沒看。所以,彆扯什麼我抄他的閱兵,真沒讀過,純屬巧合。),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