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在拒馬工事後方的高麗軍官,對麾下士卒說:“不要害怕,不要逃跑,我們有兩百多人,他們隻有五個而已。射箭,射箭!”
卻見那五個大明驍騎,各自在橋上射出一箭,然後翻身下馬朝著高麗軍衝去。
高麗士兵的弓箭,射在大明驍騎的棉甲上,射在大明戰馬的輕型馬甲上,幾乎無法造成有效殺傷。
而那五個大明驍騎,提著四米長槍,步行衝到拒馬前,隔著工事與敵人近戰。
五人主動殺向兩百多人!
那兩百多高麗兵,甚至不敢越過拒馬,隻敢躲在工事後麵廝殺。
雙方的裝備差距太大了。
高麗頂級武將的盔甲,跟遼國樣式差彆不大,都是從唐朝演化而來。不但不簡陋,反而非常精良,但這種甲胄的數量少之又少。
正常的高麗盔甲,是皮夾鐵劄甲。
他們把皮革做成甲片形狀,然後串起來為劄甲樣式,關鍵部位也會弄些鐵甲片。如此一來,製作成本降低了,日常維護也更容易,而且穿出去有麵子,乍一看還以為是鐵甲。
這種鐵片夾雜皮革片製成的劄甲,在高麗被稱為“介胄”。
就連高麗的上六軍將軍,也是清一色穿戴介胄。鐵片越多就越精良,皮革片越多就越劣質。
至於高麗的低級將領、軍官和精銳士兵,則是清一色皮甲。
普通士兵,連皮甲都沒有!
他們看到大明驍騎的棉甲,還以為那全是布甲,因此交戰之初還算勇猛——至少沒有臨陣脫逃。
可打著打著就感覺不對勁,長槍戳在棉甲上,那力道著實有問題啊!
大明驍騎這邊,隻要命中敵人,幾乎槍槍見血。
高麗守軍那邊,戳半天根本不能破防。
負責領兵的高麗武將,居然還格外驍勇,他大喊道:“敵人隻有五個,越過拒馬圍死他們!”
這貨親自率隊,從拒馬缺口處衝出。
五個大明驍騎且戰且退,來到護城河橋中央。橋梁並不寬,他們五人列陣擋在那裡,高麗士兵再多也沒用,頂多能同時投入十幾人接戰。
在橋上打了一陣,五個大明驍騎一人未損,甚至都沒有受什麼外傷,隻是被敵軍捅得陣陣肉疼。
高麗兵那邊,反而死傷了七八個。
若非高麗前排有盾手保護,早就被大明驍騎給殺潰了!
“嗚嗚嗚~~~”
護城河外,號角聲響起。
陸續有三十多騎過來幫忙,還有兩三百騎,朝著這麵城牆的其他護城河橋衝去。
感覺援軍的馬蹄聲接近,橋上的五個大明驍騎,立即抓住時機進行反擊。
“殺!”
他們齊刷刷舉著長槍往前衝,不顧敵軍的兵刃,衝近了就棄槍拔出副武器。
全是鈍器,掄起就砸。
負責帶隊的高麗軍官,被一骨朵直接砸破腦袋。
“快逃啊!”
高麗兵當即就潰了,他們打五個已是難受,後麵又衝來三十多騎,哪有半點獲勝的希望?
五個大明驍騎趁機追殺,到了拒馬處並不貪功,而是搬開拒馬為友軍開路。
後續的大明驍騎魚貫而入,高麗城樓上有人大喊:“關閉城門,關閉城門!”
這股高麗潰兵正在往城裡逃,眼睜睜看到城門一點點關閉。
所有城門,都在陸陸續續關閉。
所有出城接戰的高麗兵,全部被他們的友軍給拋棄。
好吧,也不是真的放棄不管。
城牆上很多籮筐懸下來,同時又朝著追兵放箭。
但籮筐數量有限,急著逃跑的高麗兵,為了搶籮筐自己打起來。
戰鬥漸漸停息。
折彥質麾下第一批軍隊,已經全部登陸完畢,海州城也被包圍起來。
所謂的包圍,是派騎兵輪番繞城巡邏,不準城內外有任何接觸。
暫時沒有攻城,士兵們就在岸邊紮營,同時去卸載船上的輜重。那些海船,還要回大同江口接來第二批明軍。
折彥質要圍城打援!
這裡是高麗首都開京的西大門,一旦海州淪陷,開京就暴露在大明將士的眼皮底下。
鄭仲夫如果不派兵來救,那就隻剩下遷都,或者帶著國王“東狩”,否則隨時可能被包圍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