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賴卻閉口不言。
韓氏作為開國君主的母族,之所以一度衰落,就是因為遼國攻破開城府。他們控製的農民,被遼國一股腦兒擄走,甚至連韓氏祖宅都被燒毀。
如果把國王帶去南邊,明軍霸占著開城府不走咋辦?
李氏、宋氏能回鄉募兵勤王,韓氏卻要變成喪家之犬,老窩直接成了大明國土。
李錚說道:“當年遼兵撤退之後,韓氏不也拿回了產業?一時離鄉,還可再回來。”
韓賴冷笑:“你說得輕巧。當年遼兵撤走時,把開城府百姓擄得十不存一。我韓氏雖然拿回田產,卻連佃戶都招不齊。最窮困艱難的時候,甚至需要韓氏子弟親自下田耕種!”
李錚說道:“當年國君遷徙了許多人口充實開城府,其中五分之一都給了韓氏。這次等明軍撤走,也可仿效當年故事。我全州李氏,願意遷給韓氏五百戶農民。”
宋大升說:“我承諾遷給韓氏三百戶。”
韓賴說道:“容我再想想。”
……
世家大族一直在密議,寒門文官也天天聚會。
早期的寒門領袖,是鄭知常的好友文公仁。
真論起來,文公仁根本不算什麼寒門,先祖早在新羅時代就已是伯爵。這個南平伯的爵位,從新羅王朝,一直延續到高麗王朝。
但南平文氏確實在不斷衰落,雖然號稱世家豪門,但窮得比寒門好不了多少。
文仁公被鄭知常攛掇著做大明內應,可隨著海州崔氏因海貿複興,他身為崔氏的女婿也跟著沾光。官越做越大,漸漸就不提寒門之事,六年前病死時已是門下侍郎。
他的幾個兒子,被鄭仲夫一股腦殺了!
現在的寒門領袖叫金允珪,前些年被扔去出使大明,把大同江以北領土割讓出去。
這家夥就此背上罵名,被一貶再貶,氣得直接辭官傳播“明學”。
“大明天子重視《孟子》,”金允珪對一群寒門士子說,“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什麼是民?我們寒門士子就是民。國君和士子,都是次要的,最重要是民必須過得好。”
“大明那邊重科舉,誰敢科舉舞弊,就算是首相也要殺頭。不論是權貴子弟,還是寒門子弟,隻要有真才實學,就能憑本事科舉做官。而且升遷隻看政績,不看門第出身。似我等這般寒門士子,照樣可以做宰相……”
講完大明的科舉,金允珪又講述大明的繁華。
他的雙眼放射光芒,用無限憧憬的語氣說:“洛陽和開封,都是沒有乞丐的。鰥寡孤獨,由濟養院、慈幼院這些衙門救濟。那裡的販夫走卒,比高麗官員還吃得好,隔三差五就有酒有肉。”
一個叫張明禮的寒門士子問:“大明的販夫走卒,真的能夠吃肉?”
金允珪笑道:“我說了你們也不信,哪天你們自己去洛陽開封,就知道販夫走卒是否能吃肉了。”
張明禮歎息:“可我們哪有錢去大明啊?”
金允珪說道:“等大明吞並高麗,爾等考取舉人,就能前往洛陽參加會試!”
在場的許多寒門士子,對此並不驚訝,顯然他們經常說這種話,早就盼著大明把高麗給吞了。
隻有少數新來的寒門士子,才驚慌扭頭看向屋外,生怕這話被旁人聽去。
金允珪繼續說:“黃州第一大族皇甫氏,祖上肯定是漢人,據考證是東漢末年遷來的。東漢末年,就連開京都是曹魏國土,隻不過被高句麗和新羅瓜分而已。你我當中,有很多也是炎黃後裔,世家大族反而是蠻夷之後。尤其是南方大族,祖宗多為蠻夷。”
“我們這些寒門,我們這些炎黃後裔,被高麗蠻夷大族統治了太多年。如今是時候認祖歸宗、回歸母國了!”
此言一出,眾人皆是大驚。
他們以前雖然自認華夏族裔,但可沒有講什麼認祖歸宗、回歸母國。
因為自認華夏後裔不是罪過,就連許多高麗的世家大族,也在跟中國那邊攀親戚。
比如高麗開國君主王建,為了給自己臉上貼金,說自己跟琅琊王氏是親戚。
這玩意兒的可信度還很高,東漢的廬江太守王景,便是出生於平壤。其八世祖王仲,早在西漢就遷過去,王氏早已成為樂浪郡大族。
高句麗攻占樂浪郡之後,王景那一支回歸琅琊王氏,還有一支王氏南下投奔百濟,正好定居於王建的龍興之地。
還有一支樂浪郡王氏,在西晉時投靠遼西慕容氏,宇文泰的親媽就出自這支王氏。
金允珪猛然站起,從書架上取下幾部中國史書:
“我這幾年翻閱漢唐史書,已知高麗各姓的來源。便如我自己姓金,祖先實為漢代的金公王孫。當時我的先祖王孫公產下一子,卻被嶽母逼著與妻子和離。”
“他的妻子,改嫁給了漢景帝,生下一子便是漢武帝。”
一眾寒門士子驚訝不已,原來金允珪的祖先,竟然是漢武帝親媽的前夫!
金允珪又拿出一本小冊子:“根據漢唐史書,高麗各姓來源,我都記錄在這上麵了。伱們如果不知自己祖宗何來,可以從這本小冊子上尋找。”
一群寒門士子連忙撲上去,他們在高麗的地位很尷尬,此時迫不及待的想認個牛逼祖宗。
先前說話的那個張明禮,很快就找到自己的祖先,歡呼雀躍道:“原來我的先祖來自吳郡,是南北朝的時候遷來新羅的!”
眾人都找到了祖宗,場麵皆大歡喜。
金允珪說:“高麗覆滅在即,吾等離開華夏已久,如今正是報效祖宗之國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