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度用繩索拴住腰部,又抱起一塊石頭往下潛。
下麵吸力挺大的,還有漩渦水流,水底有水草在搖動。
王崇度看不太清楚,乾脆閉著眼睛瞎摸。
幾分鐘之後,憋不住氣了,他連忙扯動繩索,兩個小夥伴合力將他拉起。
李彬問道:“怎樣?”
“沒有。”王崇度大喘著氣。
歇息一陣,王崇度再度下潛。
反反複複五六次,繩索又被扯動,兩個小夥伴再次將他拉起。
卻見王崇度浮出水麵,懷裡捧著個東西,興奮大呼:“摸起來一個匣子。就算不是傳國璽,也定是遼國皇室寶物!”
“快上岸!”
高文寶和李彬聞言大喜。
匣子外麵有黃色絹布捆紮,泡在水裡二十年,絹布已經朽壞變色了。一扯就爛。
王崇度用水清洗匣子,卻是個精美漆器。
匣子無鎖,一打就開。
漆匣內襯絲絹,匣子裡還有個東西,也被絲絹給包起來。
李彬拿出匕首,割開已發朽的絲織品,赫然一方玉璽出現在視線裡。
三人全愣住了,隻覺萬籟俱寂,似乎能聽到自己的心跳聲。
良久,高文寶吞咽口水道:“這麼大的玉璽,怎會飄到三十多裡外?”
李彬分析說:“匣子。這漆匣極為精美,蓋起來嚴實得很,一時半會兒進不去太多水。玉璽藏在裡麵,就像人坐船一樣。當時看似落入水裡,其實根本沒有沉底,而是在水麵與河底之間,一直順著流水往下遊飄。直到匣子裡的水灌多了,它才漸漸沉入水底。”
王崇度說:“立即前往府城,一路裝作無事發生。進城之後,在街上便拿出玉璽,要鬨得滿城皆知才行,防備官府把找到玉璽的功勞給吞了!”
“二哥說得對!”
三人把玉璽和漆匣包好,一路垂頭喪氣回城。
沿途遇到熟人,都說一無所獲,還聲稱今後不再尋寶了。
傍晚時分,他們在城外住下。
次日清晨,趁著城門開啟,百姓紮堆的時候,王崇度突然在城門處大喊:“我們找到傳國玉璽了,快快去通知太守!”
守城門卒聽得一愣,王崇度連喊好幾遍,門卒們終於反應過來。
等待進城的百姓,也都騷動起來,拚命擠過來看熱鬨。
一個門卒飛奔進城去通報,剩下的門卒負責維持秩序,把王崇度三人給保護起來。
這三人還在繼續喊:
“我是王崇度,傳國璽是我們找到的。”
“我是李彬,你們都記住這名字,我李四郎也要光宗耀祖了!”
“我叫高文寶,今後不準再說我是浪蕩子!”
不多時,府縣兩級官吏陸續趕來,三人也被門卒護送著進城,雙方在距離府衙百餘步外相遇。
“誰人尋得傳國璽?”知府姚長吉問道。
“王崇度在此!”
“李彬在此……”
從宋哲宗到宋徽宗時期,前宋搞出過好幾次傳國璽事件,其中甚至有章惇和蔡京在參與。
都是真的,北宋有好幾方“貨真價實”的傳國玉璽……
反正民間有人獻寶,都作為祥瑞收起來,蔡京還親自鑒定過一個真璽。
可大明皇帝不好祥瑞,地方官必須認認真真鑒定,否則獻上去指不定還要挨批評。
十多個官員圍在一起,還有人拿來眼鏡當放大鏡。
知府姚長吉認真擦拭之後,使用了印泥按在白紙上。
玉璽捧起,紙上印出八個大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字體為魚鳥篆。
雲中縣令質疑道:“這玉璽也沒缺角啊,聽說傳國璽缺了一角,是用金子補上的。會不會是遼國當年沒有獲得傳國璽,自己用玉石刻了一方假的?”
知府姚長吉是大明第一屆進士,他本來對傳國璽沒啥認知。
但傳國璽就消失在自己的轄區,姚長吉自然會關注此事。
不止是他,大明前幾任大同知府,全部非常關注傳國玉璽,正史和野史資料搜集了一大堆。
姚長吉用放大鏡反複觀察,說道:
“和氏璧製作傳國璽,那屬於難辨真假的傳說。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史載是用藍田白玉雕刻的。我對玉石沒什麼研究,不知道這是否藍田白玉。但形製沒錯,是螭虎鈕。”
“螭角這裡有裂痕,是王莽篡漢時,平皇後扔在殿階上摔的。”
“側方的印肩上,有一行小字:大魏受漢傳國之寶。這行小字,是魏文帝曹丕讓工匠刻的。”
姚長吉環視眾人,語氣堅定的說道:“應是傳國玉璽無疑!”
其實姚長吉有些話沒有講,三國兩晉南北朝那數百年,類似傳國璽被仿製了很多份。
如果是從桑乾河裡撈起來的,隻能證明眼前這方印璽,是唐朝和遼國用過的傳國玉璽。無法證明是從秦始皇傳下的,因為有可能屬於南北朝的仿製品。也可能,是遼國自己假造的。
當然,既然傳國璽現世,那麼它肯定源自秦始皇。
不是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