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遇昌無法想象那是什麼炮,隻當是威力較大的投石車。
他手裡沒有鐵鷂子,那些精銳部隊,皆掌握在李察哥手裡。
李遇昌現在的兩萬大軍,幾乎全是擒生軍和撞令郎,那戰力跟大宋西軍差不多。
也有少數步跋子,但都是在祁連山招募的,血統正不正宗且不說,反正裝備有夠爛的,根本不能稱為山地重甲部隊。
隻能固守待援!
和南軍司,東南二十裡外穀地。
兩邊皆為山巒,喀羅川從中間流過,平坦的河穀地帶約有兩裡寬。
大明軍隊來得好快,根本不給西夏設伏的時間。
一百多裡路程,李彥仙帶著騎兵做先鋒,兩天時間便狂飆而至,跟西夏的偵查騎兵迎麵撞上。
“殺!”
李彥仙一馬當先,不由分說便往前衝。
他麾下這些騎兵,有遊俠,有馬匪,有逃兵,也有西軍。裝備更是五花八門,有些來自四川,有些來自西軍,還有許多是民間打造。
戰馬也良莠不齊,有正經的軍馬,也有拉車的駑馬,但好在能夠一人雙騎。
四千雜牌騎兵狂飆突進,幾百西夏偵騎嚇得掉頭就跑。
一路追到和南軍司城附近,陸續斬殺數十騎,李彥仙下令停止追擊。
此地距離城池約五裡,東側山中有溝穀,未來的連霍高速就是順著溝穀修建。
李彥仙曾多次來這裡觀察地形,知道哪裡可以藏兵,哪裡又適合埋伏。
他分出數百騎藏入溝穀,接著給馬兒喂水喂鹽,休息片刻才繼續前進。
很快接近和南軍司城,此處的河穀平地,寬度已經達到四裡。
西夏國相李遇昌,卻是親自帶兵出城,想挫一挫漢軍先鋒的銳氣。
待一萬西夏軍排開陣勢,李彥仙率領騎兵去叫陣,敵人剛開始前進,他就立即往後退。
幾千成分複雜的雜牌騎兵,用起來居然如臂使指,絲毫不擔心佯退會變成潰敗。
李遇昌也是頭鐵,或者說是自信。
他明知李彥仙在誘敵,竟然扔下大股步兵,親自率領五千騎追擊。
這廝可是西夏國相啊!
雙方一追一逃,漸漸接近藏兵溝穀。
“吹號,停止追擊!”李遇昌喊道。
一陣號角聲響起,西夏騎兵開始減速,而李彥仙也帶著騎兵停下。
雙方相隔四五百步對峙,中間東側就是藏兵的溝穀。
情況已經擺明了,溝穀中有埋伏,而且彼此都非常清楚。
李遇昌停下之後,派人回去傳令,讓一萬步兵跟過來。他自己則在此對峙,等步兵過來彙合之後,由步兵進溝穀搜山作戰。
“怎麼打?要不要直接衝殺?”閻平問道。
李彥仙說:“西夏騎兵更多,我方大軍就在後麵,現在還不是拚命的時候。把藏進山溝的兄弟喊出來,儘量往後麵引,黨項人隻要敢跟來,俺們就尋機夜裡劫營。若是不跟來,便退至河穀狹窄處,等著大軍來彙合。”
說是不拚命,李彥仙卻帶兵衝鋒,中途挽強弓直射李遇昌。
馬上騎射,七十步距離,遠超尋常馬弓射程,李彥仙這一箭卻威力十足。
李遇昌矮身躲避,箭矢射中身後另一匹戰馬。
西夏騎兵驚恐不已,差點中箭的李遇昌更是背心冒汗,連忙下令麾下騎兵對射還擊。
雙方互射之際,溝穀裡藏著的騎兵,已然陸續衝出來到平坦穀地。
“撤!”
成功接應伏兵彙合,李彥仙立即下令撤退。
李遇昌被一箭嚇得心悸,居然也不再追了,老老實實回城固守待援。
兩天之後,楊誌率大軍抵達,離城五六裡地紮營,正是李彥仙設伏的地方。
這破地形,前後二百裡皆為河穀,根本沒地方可選,老老實實在河邊安營紮寨便是。
當然,兩側山嶺也須立寨駐兵,防備西夏人翻山越嶺繞後殺來。
立下營寨第二天,楊誌便率兵叫陣,打算跟西夏軍野外對戰。
這裡什麼戰術都不好使,穀地攏共四裡寬,狹窄處甚至隻有三裡。中間還有一條河穿過,河岸兩側各隻剩一兩裡寬。
兩裡寬能乾嘛?
部隊多了根本排不開,騎兵更是沒啥發揮空間,隻能老老實實結陣作戰。
楊誌帶來的四川兵,最不怕的便是陣戰,這地形太適合鴛鴦陣了!
李遇昌卻是堅守不出,他有堅城為依托,身後還有援兵趕來,為啥要跟漢軍野戰?
連續叫陣沒有效果,楊誌喊道:“火炮都拖出來,把城牆給俺轟塌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