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子們平時讀書,會自己標記句讀,朱銘隻不過把句號和逗號變得更規範統一。
李公鑒先把題目全部謄抄,上午答完《孟子》和《論語》。
至於《大學》和《中庸》,李公鑒顯得有點慌亂。
這兩個玩意兒,在舊宋不是必考內容,雖然早就名氣很大,但也有許多考生沒學過,或者隻是簡單學習過。
李公鑒來到東京之後,專門購買了太子注疏的《大學正義》、《中庸正義》。他一直關在客棧裡麵背誦,文章不長能夠背下來,但此時此刻卻有些已經忘了。
幸好朝廷也知道這種情況,《大學》和《中庸》僅各考一題。
並且,不必按照太子的注疏作答,避免沒認真學過的考生被拉分太多。
總的來說,這屆科舉隻是一個過渡。
李公鑒搜腸刮肚,好歹把兩篇文章寫完,反複修改之後感覺沒問題,這才小心翼翼謄抄上去。
傍晚,天色越來越暗,還有考生在奮筆疾書。
不給蠟燭,直接收卷。
因為現在的蠟燭價錢很貴,不像明清兩朝那樣便宜。
北宋初年,寇準在家隻點蠟燭,不喜歡點油燈,竟被歐陽修批評生活作風有問題。
妥妥的奢侈品!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到了北宋末年的時候,根據質量的好壞,一根蠟燭大概價值100文到500文。
兩根品質上佳的蠟燭燒完,等於一貫錢就沒了,就連官員也不敢天天用啊。
晚上就在考場睡覺,吃喝拉撒都在這裡。
翌日繼續。
今天考五經,考試內容不變。
第三日,考數學、物理、公文寫作。
李公鑒先把公文寫作搞定,看著數學和物理一陣頭疼。
可以用皇帝、太子的新式數學解題,也可以使用自古以來的傳統算術。
第一道題,雞兔同籠。
李公鑒雖然學過傳統算術,也僅限於九九乘法表之類。他腦子都給搞炸了,反複給出不同數據,一組一組計算對比,硬生生把答案給湊出來。
第二道題,計算不規則土地的實際麵積。
李公鑒已經抓瞎。
正方形、長方形麵積他會算,不規則土地咋算啊?
畢竟是在江西卷出來的舉人,在磨磨蹭蹭大半個小時之後,李公鑒竟然自己悟出輔助線,把那塊土地拆分成幾個規則圖形。
第三道題,一桶置於無風平地,它受到了哪些力?
李公鑒抓耳撓腮,沒活人也沒牲畜來碰,一個水桶能受什麼力?
李公鑒對於力的理解,大概就是人或畜的力氣,再發散一些便是風力、水力。
嚴重超綱了!
第四道題,用兩鐵棍撬鎖,一棍一尺長,一棍兩尺長,哪個更為省力?
李公鑒已經徹底懵逼,感覺出題者就是個神經病。
老子是來科舉做官的,又不是考試去當盜賊,怎麼連撬鎖的技巧也要考?
數學、物理的出題者,正是為宋徽宗編道藏的黃裳。
這位老兄已經學完《道用策》,除了農學懶得去研究,其他知識都掌握得不錯。
黃裳生怕考生答不出,因此刻意降低難度。
李公鑒仔細思索好半天,突然有了主意。
他拿出備用的毛筆,將吃飯的碗倒扣在桌上。把毛筆壓在碗下,先用半截毛筆去撬,再用整支毛筆去撬。
反複試驗體會力道之後,李公鑒笑嘻嘻寫出答案。
胡銓常年跟著蕭楚求學,亂七八糟的雜學,那是學了一大堆。近兩個月,還翻閱了《道用策》,各種考題輕輕鬆鬆答出。
李公懋雖然沒有學過這些,但表現得非常神奇。
他不像族弟那樣需要做實驗,完全通過腦海中的想象,再結合日常生活體驗,居然也能把考題給答對。
最後一天,考核策論。
一道論題,三道策題,跟舊宋的禮部試相同。
但具體內容卻更實際,既有對大問題的思考,也有對現實工作的闡述。
比如某地災荒,題目給出剩餘存糧多少,維持原本秩序需要多少糧,而逃荒的饑民又需要多少糧。饑民當中還有人想要作亂,該如何救濟饑民,又如何避免或彈壓民亂。
這種題目是發散性的,可以超出所給材料答題。
甚至可以追溯到受災之前,說自己通過某些現象,預感到今年會有災荒,因此提前做出各種部署等等——此類答題方式,很少有考生會想到,一旦寫出來肯定得高分。
四天考試結束,無數舉子離開貢院,很多人都顯得失魂落魄。
他們快被考哭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