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槍劍弓複合疊陣】(2 / 2)

北宋穿越指南 王梓鈞 6925 字 8個月前

往東先去打大明騎兵嗎?

但明軍騎兵有通道,可以隨時逃回城內,完顏婁室很可能被遛狗耍弄,到時候還得回到這邊攻打明軍大陣。

先退守撤兵通道?

那跟直接撤軍沒啥區彆。

分兵去守撤兵通道處的營寨?

戰場本來就兵力不足,不可能再行分兵。

思來想去,完顏婁室竟然隻有一個選擇,那就是全力進攻殲滅眼前之敵!

打贏了,諸事不憂。

打輸了,萬事皆休。

心中做出決定,完顏婁室再不想彆的。

這種危急情況,金國早已遇到過無數次,每次都是靠奮死作戰來解決。他拔劍大呼:“硬軍攻山!”

金國長槍步戰甲士,在韓常的率領下,開始組織攻打吳玠防守的山頭。

吳玠、吳璘兄弟的部隊,沒有嚴格按照鴛鴦陣編練,也跟曆史上他們發明的疊陣法不儘相同。

他們觀摩楊誌練兵之後,吸收了鴛鴦陣的核心思想,認為這出自《尉繚子·束伍令》,於是根據麾下士卒的特點編練陣法。

熟讀兵書,又有悟性,久經實戰,這種武將就是不一樣。

吳氏兄弟麾下的弓箭手很多,但暫時沒財力製造大量神臂弓。他們就以長槍居前,強弓次之,弱弓再次,前方擺放拒馬。

同樣是十一二人的小隊,各個小隊再組成大隊,各隊之間犬牙交錯,可交替進攻,也可交替撤退,參差陣型還能圍殺陷陣之敵。隻要不是多個隊伍同時崩潰,就能源源不斷列陣作戰,預備隊可以輕鬆補位替換被打殘的友軍。

隻見金國硬軍還在山下,吳玠的第一排強弓手就開始齊射。稍微近些,第二排弓箭手再射。

並不陡峭的山頭,金兵還未接近拒馬,第一撥進攻就被弓箭手射得被迫撤回。

朱銘沒有組建弓箭手大軍,最初是因為弓箭不夠,後來是因為弓箭手不夠。元帥府和樞密院建議組建弩軍,但大量擴軍需要打造的裝備太多,大規模製造強弩的事情隻能靠後。

而姚平仲的舊部,不缺弓箭,也不缺弓箭手。

姚家的駐地是大宋新占地盤,童貫當年搞出一個騷操作,抽調北方六路弓箭手過去戍邊。這導致許多嚴重後果,一是其他邊軍的弓箭手不足;二是因貪腐橫行,調去河湟的各路弓箭手大量死亡逃散。另外還有許多亂七八糟的事情。

但是,也導致姚家軍的弓箭手,數量竟然遠遠多於近戰兵,而且全是練習射箭多年的老手!

這些邊軍弓箭手,在舊宋當兵時缺衣少食,甚至經常麵臨餓死的危險。他們打仗士氣極為低落,而且射箭明碼標價,就靠射出那幾箭領賞過日子。

到了大明新朝,姚平仲雖然統領舊部,但朝廷派去了軍法官和糧餉官。

糧餉足額發放,不再割人頭論功。

僅這兩個改變,就讓混日子的舊宋弓箭手們,爆發出強烈的戰鬥意誌!

金國硬軍第一撥進攻受阻,很快又組織第二撥,數百驍騎也下馬準備步戰。

與此同時,數千金國驍騎,開始在明軍大陣前交替遊弋射箭。

直至第四波進攻,金國步兵終於衝上來,並推倒吳玠陣前的拒馬。

吳玠的前排長槍手,以參差不齊的陣型,交替前進,發起波浪式攻擊。

就在廝殺之間,第二排弓箭手還在拋射更後麵的金兵,第一排強弓手卻是拔劍上去近戰。

誰說弓手不能近戰?

他們的近戰武器,是遼宋兩國大量裝備的雙手闊劍。

劍身長度僅七八十厘米,但最寬處有十厘米。劍首並不尖銳,而是呈圭型,因此不用來刺擊,而是用於劈砍破甲。

這是源於五代的製式用劍,因戰場堅甲太多,而改刺擊為劈斬。

強弓手們掄著雙手闊劍,從友軍長槍手留出的空隙中通過,披甲執銳猛地劈砍而出——這些弓箭手,不僅提劍近戰,而且身披堅甲。

金國硬軍的鎧甲,大約三四十斤。

被闊劍劈中之後,跟遭遇斧砍沒啥區彆。既帶有少許鈍器攻擊效果,又能碰運氣砍斷一些劄甲的編甲繩。如果砍到肩膀,那巨大的衝擊力,就如同鐵錘砸一下,整支手臂都要吃痛發麻。

長槍手和巨劍兵的複合陣型,而且還是波浪式進攻的疊戰法,剛一亮相就打得金國硬軍措手不及。

金兵直接懵了,從來沒遇到過這種情況,完全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又一次殺退敵人,吳玠勒令不得追擊,而是讓士兵恢複拒馬障礙工事。

看著慌忙逃回山下的硬軍,完顏婁室的表情愈發凝重,因為騎兵的進攻同樣不順利。

這裡的明軍,戰鬥力遠超他想象。

(本章完)

<b></b>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