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 獻策(小修) -----晉.江文學城……(2 / 2)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發賑濟糧和借糧食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前者因為是白給,所以百姓們能領到的糧食少的可憐,想要吃飽那就更不可能了。

而借糧食,官府可以根據借糧人家中的田地畝數定出一個上限,隻要不超過這個數量,無論借多少都成。如此,災民們就會依照自家的償還能力,有計劃的決定要借的糧食斤額,想來這個數量,絕對能保證家裡人的肚子不再挨餓。

至於所借的糧食來源,林遠秋覺得各州府就近的常平倉就可以。

原本常平倉裡的糧食就有著備荒救災的作用,還有最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常平倉直接歸朝廷所管,這樣就能避開有些心黑的地方官吏,借著借糧的由頭,做出各種坑害災民的事。

林遠秋越想越覺得自己這個法子挺好,這樣有災荒來臨之時,百姓們就不用因為缺糧而心中不安了。

在林遠秋看來,這世上誰人願意過著跌沛流離、饑不飽腹的日子呢。想來等災民們借了糧食,接下來就是好好補救,爭取早日把糧食歸還上了。

至於朝廷,也不會因為支出大量的賑濟糧而造成糧倉空虛,以致於等到了真正需要大賑災的時候,卻拿不出糧食來。

隻不過,在使用此方法前,一定得區分出可補救與不可補救的兩種情況。彆到時地裡根本補種不出糧食,而這邊還逼著災民歸還糧食,這不是逼人家走投無路嗎。

林遠秋認為,凡不能補救的,朝廷隻能發放不用歸還的救濟糧給災民。

整理好自己的法子,林遠秋組織了一下語言,而後開口說道,“回稟聖上,微臣以為,若旱澇致使田地一時無法續種,則依舊賑濟,可若澇旱能挽回,則可通融借糧,不收息,俟來年豐熟補還,如此,雖遇歉,然民不缺食,亦免於流亡。”

借糧?

景康帝愣住,每回一有災荒,朝廷想到的都是直接賑濟,還從未有人想過用出借糧食的方式供災民們度過難關。

不過隻一細想,景康帝就覺得此方法甚妙。

因為隻有這樣,災民們才會安心且積極忙於地裡,等得了收成,就把借糧還上。

還有,就像林修撰說的,此方法可免於流亡。

要知道,每有災荒生起,最讓景康帝頭痛的就是聚集成勢的流民了,不但影響了社會的安定,也威脅著朝堂,若管控不好的話,顛覆政權也是極有可能的。

這下,算是從根本上把難題解決了。

想到這裡,景康帝忍不住點頭稱讚,“此主意極佳!”

景康帝已拿定主意,若通融借糧,那麼災民們隻需歸還借糧的七成就行了,剩下的三成,算作朝廷給災民們的救濟吧。

三皇子也與景康帝同樣的想法,畢竟這也算是帶了賑災性質的借糧,朝廷總不好一毛都不拔吧。

何況若是讓災民們全數歸還,那麼來年的日子,肯定好過不到哪裡去。

想到方才自己的不以為意,三皇子忍不住朝林修撰看去,溫文爾雅、風華正茂,雖年紀輕輕,可給出的主意卻是老成,直接解決了賑災的好多難題。

果然,父皇的眼光從來都不會有錯的時候。

臣子表現優秀,當皇帝的自然要以資鼓勵了。

聽到聖上讓吳公公去庫房拿套文房時,林遠秋忍不住在心裡嘀咕,皇上怕是準備了不少文房在倉庫裡吧,這不,自己已得了第二套了。

而那第一套,還在家裡的香案上供著呢。

林遠秋磕頭謝賞,待起身準備退出禦書房時,卻聽聖上問道,“昨日吏部送了外放請折過來,朕瞧見上頭也有林修撰之名,不知林修撰因何有此想法?”

因何,當然是想避開你家兒子搶寶座的危險時期啊。

林遠秋躬身,“回稟聖上,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微臣以為,當官也應如此,多到民間,多走近地方百姓,才更能問需於民。”

景康帝聽後,不禁點了點頭,臉上的笑是林遠秋從未見到過的慈和。

而正容亢色的三皇子,此時也嘴角微微上揚。

......

待莊子裡的紅柿子掛滿枝頭時,王文昌的信終於到了。

至於為何要用“終於”兩個字,那是因為林家所有人都盼著他的喜訊呢。

等見到信封上,“舅兄親啟”四個字如行雲流水一般,林遠秋心中便有了好的預感。

待拆開一看,果然,此次鄉試,王文昌已得中了桂榜,位列第三十二名。

知道小女婿中了舉,林三柱和馮氏自是欣喜萬分,這下,他們家春草也是舉人娘子了。

而吳氏,忍不住朝三兒子看了又看,老三小時候皮,長大了懶,本以為這糟心玩意將來肯定難過上順心順意的日子,卻沒想到,如今三娃是最好命的。

可不就是好命嘛,狀元的爹,兩個舉人女婿的嶽父。吳氏翻著腦袋瓜仔細回想,自己生老三的那日,天上怕是有祥雲飄著吧?

見老娘一直盯著自己瞧,忙著削柿子皮的林三柱實在沒忍住,“娘,兒子才吃了一塊,您不會這麼小氣吧。”

如今家裡又不是指著柿餅賣銀子的時候,他吃上幾個總不至於挨揍吧。

吳氏正準備朝糟心玩意翻上一個白眼,結果就瞧見自家的小孫孫們,一人一個柿餅在手,又開始往嘴裡塞了。

哎呦,吳氏忙起身趕緊去攔,才一個下肚呢,這會兒又吃,可彆把肚子給撐壞了。

今年是柿子樹的盛果期,為了把滿山的柿果順利做成柿餅,早在果子轉紅時,林家人就開始忙碌起來了。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