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章二年, 似乎過的很平靜。
如果寫成史冊中,按年份作大事記的竹牘,便是很尋常的、按部就班的一年。
甚至卷一卷都比許多年份都要薄——
起碼比起永徽年間朝堂動蕩多謀反大案、顯慶年間數次對四夷征戰, 乾封年間有唐第一回封禪泰山等年份……要平靜的多。
平靜的像是站在大明宮的望仙台上,看太液池的湖麵一樣。
光滑如鏡。
至於這一年二月,一位從五品東宮侍讀的流放, 自是不足以計入什麼大事記的。
也唯有身處朝堂之中的人,才能感覺到總章二年平靜朝堂下的暗流洶湧——
年複一年病情逐漸加重的皇帝, 處置過東宮屬臣後權柄威望愈重的皇後、年紀漸長似對皇後代政初露不滿的東宮。
外麵看上去平衡有序, 內裡簡直是一團讓人不知從何伸手去解的亂麻。
*
若說過了大半的總章二年,還有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那便是關於太子妃之選。
太子已經是十七歲的少年郎,雖未至二十及冠,但在此時也算是標準的適宜成婚的年紀。
於是關於太子妃的人選, 早兩年起就是京中萬眾矚目之事, 也是許多人家競相爭奪的位置。
畢竟皇帝穩東宮的心思很明顯。
且所有人的想法都跟皇帝一樣,彆說是皇後,哪怕是將來做了太後, 垂簾聽政些年月, 也總要還政於兒子。
做太子妃, 就是將來母儀天下的皇後!
雖說勝者敗者都在眼前, 但人的心理都會把自己代入成勝者——
欲爭奪太子妃之位的人家,隻會把自家代入成長孫皇後和長孫一族(前半段)的榮耀, 代入成武皇後如今的權勢。
沒有人會去考慮自家可能是流放的柳氏王氏一脈,是從前王皇後。
而就在太子妃之位懸而未決之時,總章二年的夏秋交界之際,不知哪一日, 長安城的官宦簪纓門第,都流傳著一個小道消息——皇後的生母榮國夫人向二聖薦了一位太子妃:司衛少卿楊思儉之女。
帝後似也有讚同之意。
若真是如此……可太偏心了啊!
皇後不是說要抑製外戚嗎?怎麼到了關鍵時刻,還是向著自家人呢?
楊思儉雖然不姓武,但他姓楊啊,弘農楊氏的楊!跟武皇後的生母榮國夫人就出自同一個弘農楊氏!
若是按照世家的族譜認真算起來,這位楊思儉跟武皇後還是有八竿子能打到的親戚關係。
皇後要給東宮放一位‘自家人’太子妃嗎?
那東宮又會是什麼反應?
*
可以說總章二年在京城中討論度最大的新聞,就是太子妃會不會出自皇後母親的母族。
薑沃還特意問了一回媚娘:她不覺得這是媚娘的選擇。如此一來,隻怕太子想的更多,母子之間隔閡更重。
媚娘難得露出些無奈之意道:“是母親的意思。她老人家一大把年紀,何苦再為楊家爭這樣的榮耀!”
而且,這不是給她雪上加霜,火裡倒油嗎?
薑沃也無奈,隻好人類的本質是複讀機,跟著媚娘道:“老夫人一大把年紀,姐姐彆生氣。”
畢竟說是一大把年紀,實在一點不誇張。
榮國夫人今年高壽:九十歲整!
薑沃:果然,武皇的高壽還是有很大遺傳因素的。
說來,自從幾年前,媚娘把她姐姐韓國夫人、以及不成器的外甥賀蘭敏之一起‘發送’到雷州後,榮國夫人自然是有些傷心的,也覺得女兒做了皇後,就太有主意也太心冷了些。
但到底是自己的女兒,一個被流放,另一個是皇後,老夫人傷心之餘還是很識時務地做出了選擇,留在京城富貴養老了——心疼沒錯,但也不能跟著去雷州。
這些年榮國夫人倒也一直在安享福貴,直到太子到了可以大婚的年紀,榮國夫人才再次出動了。
這次是為了自己的娘家,弘農楊氏。
換個人乾這樣的事兒,媚娘早發落了,但榮國夫人乾了,難得把媚娘給難住了:一來這是親娘,二來老夫人也九十了,身體自多病痛,重話多說兩句,都怕老夫人撅過去。
媚娘罕見也有無奈的時候。
薑沃:確實,老夫人這年紀屬於豆腐掉到灰裡,吹不得打不得。
她隻能勸媚娘彆為家人慪氣。
畢竟老夫人長壽的遺傳基因,也是助力武皇登基的最大功臣之一。
偏生又在此時,太子上奏疏,表示自己年紀尚輕,且學業不精不足以為父母分憂,請求帝後待他及冠後再議太子妃之事。
京城掀起了新一輪八卦——謔謔,快看,太子這是也不願意要皇後安排的楊家太子妃啊!
於是本來隻是榮國夫人的小心思以及沒定下來的小道消息,愣是變成了皇後硬要安排‘娘家人’做太子妃,又被太子拒絕的一場大戲。
薑沃理一理思緒後,隻有為這一串烏龍誤會歎氣,更為了那位楊姑娘歎一聲倒黴。
此事最終以皇後準了太子‘奏請晚婚’的奏疏才落下帷幕。
既如此,眾人暫且放下這個八卦——等三年後太子及冠再來討論!
**
提起婚事,雖說總章二年沒有選定太子妃,但倒是選定了兩位駙馬。
這一年,皇後令殿中省辦了皇長女皇次女的婚事。
兩位公主在出嫁前被冊封為義陽公主、宣城公主。
隻是這兩位公主雖有封號和食邑,但卻未能在京中設公主府。兩人皆隨夫君外任,去了大唐這廣袤疆域的某個州(且是遠離李素節的州),很低調地離開了京城。
而夏秋之季,正是皇帝風疾重的季節,因而從頭到尾都沒有管過關於兩位公主的任何事。
他有精神的時候,也隻為東宮反複思量——皇帝其實挺想要個皇太孫的。
說白了,皇帝有點想培養第三代了,說不定就能隔代遺傳呢!
而他之所以最後跟媚娘統一了意見,準了太子那一封請奏及冠後大婚的奏疏,還是因為太子的身體狀況。
早幾年,太子就總是太過單弱,帝後就多有憂心。
這兩年太子思慮愈重,雖然不至於跟皇帝一樣纏綿病榻,但也絕對不能說一句身子骨康健硬朗,較之尋常十七歲的少年人,是偏弱的。
不但皇帝慣用的太醫院奉禦婉轉回過此事,連孫思邈孫神醫都被皇帝請進宮,特意為此事給太子檢查了一遍身體。
孫神醫明明白白道太子多思心誌纏綿,以至體弱,便是帝後讓太子成婚,那也不要多置妃妾。
皇帝這才遺憾接受,估計要晚幾年才能見到第三代這個事實。
*
比起東宮大婚這些事,薑沃更在意的還是孫思邈孫神醫。
這一年秋日,她再次於灞橋送孫神醫出京——這些年來孫神醫每每出京,她能送的都會來。
“我看先生這身子骨,至少還能再出去遊曆二十年!”
孫思邈大笑:“那豈不是成了精怪?”
薑沃搖頭:“不是精怪,是神仙。”
她是真這樣感慨的。
算來真有許多許多年了,距離她第一回見孫神醫,已然過去二十九年——她前輩子都沒活這麼久!
而那時候的她,曾經好奇問過孫思邈的年紀。
畢竟孫思邈的年紀是個謎題,古籍記載有隋文帝開皇間生人,也有記錄其為更早的北周元年出生的,而北周似乎都不是終點,還有傳說他是再往前北魏年間出生的!
當時孫思邈就笑道:就讓這成為一個永遠的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