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給祖大壽的命令,是儘一切可能,將中路戰場的大同軍拖住,不讓大同軍去馳援商丘那邊。
因此,要麼卡死西華縣,要麼卡死扶溝縣。
明代河南的河流,跟幾百年後相比,變化非常巨大,主要還是黃河改道引起。堵住西華、扶溝二縣,大同軍第六師、第七師,就不能沿著河流迅速行軍,隻能慢吞吞的走陸路,而且中途還要渡幾次河。
祖大壽無法撤退,頂多能撤到扶溝,若撤去許州便屬違抗軍令。
一個親兵過來報信:“都統,袁時中已帶兵至扶溝,但不願繼續過來會師。”
祖大壽雖然沒有封什麼爵位,卻被任命為正黃旗漢軍都統。也就是說,正黃旗漢軍都歸他管,是漢軍八旗的最高武職之一。
祖大壽皺眉道:“此人恐會倒戈!”
吳三桂說道:“他一個河南土寇,被大清封為順義侯,還有什麼可倒戈的?南京的趙皇帝能給他封侯?”
“唉,誰說得準呢?”祖大壽搖頭歎息。
曆史上,關於袁時中的各種故事段子很多。比如李自成把義女嫁給他,袁時中卻把李自成之女拐跑了。一些史料還記載,袁時中的部隊不殺平民,而且救濟百姓,被呼為“佛兵”。甚至擊敗入關劫掠的小股八旗軍,殺死50個韃子,還收了韃子的財貨不認賬。
又說李自成忌憚袁時中,先是排擠,繼而夾擊,最後殺死袁時中兼並其部眾。
其實沒那麼精彩,袁時中的部隊,確實軍紀還不錯。一度擴張到數萬人,但接連吃了敗仗,被李自成幫忙解困。袁時中因此聽命於李自成,但又保持獨立性,借著李自成的威望發展勢力。
朝廷派人來招安,李自成也派人來安撫。
袁時中選擇了朝廷,還殺死李自成的使者。李自成大怒,帶兵把袁時中給弄死了!
之前袁時中奉命防備第七師,大同軍第七師一動,他被祖大壽招來合兵。結果這廝走到扶溝縣,突然就不動了,甚至一路招募難民為兵,此時已經擴兵到三萬餘人。
一旦袁時中選擇倒戈,就等於堵死祖大壽的退路。
祖大壽被搞得驚恐不安,派出一個叫鞏義節的秀才,前往扶溝縣安撫袁時中。
見到袁時中之後,鞏義節問道:“侯爺為何停兵不前?”
袁時中解釋說:“軍中士卒多病疫,若往西華縣與祖都統合兵,恐會讓祖都統之兵也染上瘟疫。”
鞏義節說道:“敵方大軍即將抵達,正是用兵之時。些許瘟疫,不足為慮,請侯爺立即帶兵前往。”
“唉,我麾下部將,也多有染疫之人。”袁時中歎息道。
鞏義節努力勸說:“侯爺,南北大戰,正是報國之時。侯爺停軍不前,戰後必被追究,此乃下下策也。難道侯爺覺得,偽同之兵贏得了我大清八旗?”
“嘿嘿,這個可不好說。”袁時中突然笑起來。
鞏義節驚恐道:“侯爺何出此言?”
袁時中也不解釋,冷笑道:“我本想繼續觀望,是你提醒了我。既然肯定被韃子追究,何不現在就反了,不讓多爾袞活著回來?來人啦!”
“在!”幾個親兵進來。
袁時中說:“將此人斬了,送去大同軍那邊。就說我已起兵反清,占領扶溝,截斷祖大壽退路!”
“侯爺三思……侯爺三思啊……”鞏義節叫喊著被拖出去。
袁時中出身於小地主家庭,小時候也是讀過書的,而且身強力壯、臂力過人,從小就練過一些武藝。
明末的河南,若是遇到貪官,連小地主也活不下去。
袁時中全家先是淪為自耕農,漸漸的又兼著佃耕土地。被官府不斷催逼,家人相繼餓死,他隻能逃荒到開州做乞丐。
曆史上,此人揭竿而起,由於軍紀良好,百姓踴躍投靠,迅速在眾多義軍中脫穎而出,全盛時期擁有三十萬大軍。
袁時中的思維模式偏向於讀書人,他不願做反賊,始終想著招安轉正。
投降滿清之後,袁時中總覺得不舒服。
因為滿清對百姓盤剝甚重,絲毫不亞於大明官府。他雖然被封為侯爵,滿清卻不撥發軍餉,甚至不給俸祿工資,全靠袁時中自己籌措。
這似乎跟以前當反賊沒啥兩樣啊?
袁時中愛惜羽毛,顧及自己的名聲,一直靠找地主勸糧度日。而且,他不喜歡剃發,非常厭惡後腦勺那根辮子!
多爾袞在時,袁時中不敢造反。
多爾袞一走,附近沒了八旗兵,袁時中立即就想著倒戈。即便吃了敗仗,也可跟著大同軍撤退,前往不用剃發留辮的漢家地盤。
……
西華縣城。
祖大壽問道:“偽同大軍還有多遠?”
“敵方騎兵已至數裡外,敵軍主力估計還有幾十裡。”吳三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