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二章 猜想(2 / 2)

大周王侯 大蘋果 4217 字 9個月前

若說詩詞賦考的是文學素養和文采的話,那麼策論文章便是考考生的見識了。策論文章雖不需要注重韻腳,但要求考生要言之有物,縱論至理,佐證觀點,發人之思。總之便是對曆史上的事件或者當今的朝廷政策發表看法。倒也不必非要有正麵的評價,關鍵是要言之有理,讓人信服。這是考驗學子們將來入仕之後當官理政的思考能力,說白了,不能隻有文才沒有做事的能力,不能高分低能。

在秋闈大考這一環節,倒是不會出關於如今朝政的策論題目,畢竟這是資格考試,這些人未必能最終入仕。況且考生數量龐大良莠不齊,保不準有些愣頭青針對時政寫出一些驚駭世俗大逆不道的言語來。所以,秋闈大考的策論題目都是曆史上的事件為題,讓考生進行評論,所謂以古鑒今是也。

此刻林覺手上的試題的策論題目是:《法古無過,循禮無邪。是耶非耶?》

若非真正的讀書人,光是看到這個題目便已經傻眼了。他們既不知這句話的出處典故,自然無法知道這其中的背景,再要他論‘是耶非耶’,怕便是隻能胡扯一頓,不知所雲了。

由此可見,前麵的帖經墨義的考試簡直隻是開胃菜了,這後麵的詩詞賦乃至策論文章的考試,才是真正的考教文采和見識,見真章的時候。

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林覺甚是有些吃驚。‘法古無過,循禮無邪’這句話出自史記商君列傳。商君便是商鞅,一千多年前在大秦王朝推行變法,讓秦國最終統一中原,建立華夏第一個統一帝國的最大功勳者。這句話其實是商鞅變法之初,大秦國的貴族甘龍、杜摯反對變法所說的話,意思便是效法因循古代禮法不會有過錯的意思。而商鞅便針對這種說法給予了駁斥,最終排除壓力進行變法,讓秦國最終強大了起來。

了解了這句話的出處,那麼這個題目的用意便可一目了然。很顯然,這一道策論是要求考生針對這句話進行分析,實際上便是對社會變革的一種思考和討論,無論‘是耶非耶’,都必須有自己的觀點並加以佐證,這便是這道題出題的表麵目的。

但林覺覺得吃驚的原因有二,其一,類似的策論文章林覺見過,在幫方敦孺整理文稿的時候,林覺不止一次的讀過方敦孺表達關於曆史上的各種變革的利弊的文章。這讓林覺覺得,方敦孺心裡最關心的便是改革朝廷的弊端。在秋闈大考之前,為了訓練自己寫策論文章的能力,方敦孺還有意無意的推薦了這一類的文章給自己看。這讓林覺覺得似乎方敦孺心裡早已猜測到了朝廷策論命題的方向,所以才會這麼做。

另外一個讓林覺覺得驚訝的原因便由第一個原因而生。那日嚴正肅跟自己談話時曾經留給了林覺一個迷霧般的話題。嚴正肅話裡話外的意思都暗示了他這次調任京城將會肩負某種使命。但嚴正肅並沒有把話說透。但方敦孺既然知道考題的方向,且這道策論提的目的性非常的明確,這是否可以證明這其實已經是一種風向。種種蛛絲馬跡聯係起來,給林覺的感覺是,朝中似乎要興起變革之風來。或許這正是嚴正肅和方敦孺被調任京城即將肩負的使命。

林覺不知道自己的聯想對還是不對,但他一向相信自己的直覺。種種跡象聯係歸納起來,其實給林覺一種異常明確的信號。方敦孺之所以肯重回朝堂的原因其實也因此迎刃而解。若不能實現政治抱負,方敦孺甚至願意在鬆山書院隱居二十年。什麼樣的原因讓他願意出山,那必是政治抱負有施展的可能。而方敦孺和嚴正肅的政治抱負顯然和現在掌權的人是不同的,現今朝廷的很多政策正式方敦孺寫下諸多文章強烈批評的。如何如何才能實現方敦孺心中所想?隻有一個辦法:變革。

想到這些,林覺不禁心中頗為擔憂。林覺明白,若當真要變革朝政,那會意味著什麼。變革絕非是一帆風順的事情,從古到今,史書上記載了無數的變革,這當中伴隨著多少腥風血雨。說白了,變革便是打破舊的秩序,建立新的秩序,而這會動了很多人的利益,招致很多人的攻訐。一旦利益相關,其實便是性命相關之事了。變意味著動蕩,變意味著爭鬥和流血,這幾乎是一定會相伴相隨的事情。

不過不久後林覺便啞然失笑了,自己不過是做了個猜想而已,現在卻為了這個想法便憂心忡忡起來,這簡直是杞人憂天。或許自己的猜想是錯的,又或許即便當真會發生些什麼,也有可能是溫和的改良。總之,這些事跟自己其實八竿子打不著,自己也不知在胡思亂想些什麼。而目前自己該憂心的其實是眼下這秋闈大考的幾篇詩詞賦論如何寫好才是正理,當真是操心操的過頭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