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林覺深刻的感受到了自己心理上的變化。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命運而奮鬥,那曾經是林覺唯一的動力。但現在,這顯然不是林覺唯一的動力了。現在在林覺心中,大周的命運,天下百姓的命運已然和個人的命運緊密的連接在了一起。林覺之所以做出許多重大的選擇的原因也基於此。如果他隻是為了自己和身邊人的話,他大可選擇妥協。那麼現在的林覺必是身居高位,在朝堂之中活的自在逍遙。
林覺知道自己的轉變是從何時開始的,那是在方敦孺和嚴正肅的死亡之後,林覺遭受的巨大觸動導致了他內心的變化。那不是因為呂中天吳春來等人必死嚴方二人的仇恨讓林覺走向了選擇的反方向,真正的原因是林覺想通了方敦孺和嚴正肅為什麼死,理解了兩位大人思想中的那種境界的精髓,然後產生了頓悟之感。
林覺從他們身上體味到了一種境界,那便是超脫個人命運和私利的一種境界。體味到了什麼叫殺身成仁舍生取義,體味到了什麼叫做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信念。從那時起,林覺心中真正有了家國之念和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的想法。林覺也意識到了個人的生死命運在整個曆史長河之中是多麼的渺小。‘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當初自己搬運的這篇赤壁賦的詞句,到了此時,林覺自己也才有了真正的感悟。
方敦孺臨死時絕筆信的最後一段的幾句話是‘一個人立足天地之間,倘隻為自己,此生便無意義。當以天下為己任,為萬民立命,為江山社稷著想。’,林覺知道,那是先生留給自己的最後的教誨。林覺在事後反思之時,懂得了和理解了方敦孺和嚴正肅真正的內心境界之後,林覺才明白這幾句話不是口號,而是方敦孺從心底裡流露出來對自己的殷殷期盼。先生不希望自己做個平凡自私的人,他希望自己成為他那樣的人。
從那時起,林覺便明白自己必須要那麼做。自己是方敦孺的弟子,拜師的時候自己說要繼承他的衣缽。自己要做的便是沿著方敦孺的腳步走下去,做一個和方先生一樣的人。那其實不是被迫,而是當思想頓悟之後產生的一種自覺。所以,在林覺書房裡,方敦孺那副手書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條幅已經牢牢的占據了書桌對麵的醒目的位置,成為了林覺的座右銘。林覺這種內心的改變甚至連他的身邊人都沒有完全的意識到。她們認為,林覺這是
對老師的一種懷念和尊重,她們不知道,這其實已經是林覺自覺的一種思想的傳承。
當然,林覺心中最初的信念依舊未變,為了自己和家人,他依舊會全力以赴。而且,在這之上,更多了對天下百姓的愛惜和責任感。這種責任感已經占據了林覺心中極大的部分。看到了太多的黑暗和死亡,看到了太多的苦難。領悟了恩師和嚴大人那種看似讓人不能理解的作法背後所蘊含的巨大意義之後,林覺自然而然便生出了這種責任感。而在此時此刻這種時局之下,林覺的心中對於大周天下的思慮居然已然淩駕於個人命運之上。他甚至已經不多去想自己的路走向何方,更多的則是思考大周天下和大周百姓的命運將走向何方。
正因為林覺如今的心境使然,所以在聽到張寒秋說的朝廷裡發生的這些事之後,林覺心中才會如此的煎熬。即便是和朝廷作對,但林覺還是有所克製的,這也是他為何不肯出山攻襲周邊州府,隻在迫不得已的時候和官兵交戰的原因。這也是在朝廷和遼人交戰的時候,他不但沒有讓落雁軍趁機襲擾,反而自己跑去幫了楊俊的大軍一把,救了韓剛和馬青山等人的性命。這種種看似矛盾的表現,恰恰表明了林覺內心裡矛盾的心境。他反出了朝廷,但自己依舊為大周著想,即便對方將來會毫不猶豫的對他進行圍剿,根本不會顧及他的這些行為。
此時此刻,林覺心中的矛盾到達了頂峰。那是在得知楊俊之死和呂中天攫取了樞密使之職,獨攬大權的消息之後。林覺正在經曆心理上的一個重要的關口。他在考慮自己還要不要堅持之前那種有所保留的不願真正消耗大周實力,避免為外敵所乘的作法。因為形勢已然大變,楊俊死後,朝廷已經幾無能力抵抗遼人的進攻了。而呂中天的舉動又極為可疑。這老賊很有可能暗中跟遼人達成了某種默契。自己再采取保守的政策,反而是在維護老賊,讓呂中天更安穩的將整個朝廷抓在自己手裡,讓他能夠毫無忌憚的剪除異己,達到某種目的。那麼自己為顧全大局的寬容便毫無意義,且有放任之嫌了。
林覺的腦海中不斷的對這個問題進行權衡思考,一時之間難以決斷。腦子裡酒意上湧,有些昏沉之感。林覺索性躺在棧橋木板上。白天裡被陽光炙烤的木板此刻尚有餘溫,隔著衣服熨燙在林覺的後背上,讓林覺舒服的歎了口氣,閉上了眼睛。不知過了多久,林覺竟然在這星光月色之下的棧橋上睡了過去。
但這酣睡沒有多久,林覺便猛然驚醒了過來,因為他感覺到了身邊似乎多了個人。林覺坐起身來時,身旁坐著的一個苗條的身影也正轉過頭來。,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