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南路相較於居民聚集的育才北路和商鋪居多的育才中路來說就清靜了些,這兩個學校的校園麵積就占了育才南路兩側將近三分之二的地盤,剩下的那可憐的幾十米的地方又規劃成了馬路牙子,所以說育才南路的兩側並沒有商鋪,兩個學校分彆霸占了學校兩側的所有占地麵積。
有一句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放到交通縱橫交錯的烏市來說也同樣行得通。
在育才路附近的交通規劃圖呈現井字形布局,也就是說,你如果想從育才北路到育才南路的話,有至少
三條路線可走。
A線路是從育才北路過來,在十字路口往西拐,再到下一個十字路口往南,再到育才中路和育才南路的交叉口繼續往南拐。
B線路是最簡單直接的線路,就是在十字路口一路直行。
C線路和A線路恰恰相反。
因為育才中路商鋪聚集人流量大的原因,這個路段經常會發生交通擁堵的現象,所以看起來最為簡單直接的B線路在交通的高峰期是很少有人走的,多數都會選擇繞遠選擇A線或者B線到育才南路。曾經廉狄說過一句話,人和動物的區彆不光是製造和使用工具,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人更加善於思考。
所以案發現場的每一個細節都不可能是巧合,看似不經意之中的一個證據,都很有可能是犯罪嫌疑人精心思考之後留下的蛛絲馬跡!這句話放在犯罪嫌疑人身上適用,放在任何人身上也都適用。根據張山的想法,在案發現場,除了偷走死者身上的現金和首飾之外的馬貴發之外,肯定還有一個人到過案發現場,而
且極有可能是開車出現,凶手在路邊的動靜較大,當他遠遠的看到這輛車的時候便出於害怕暴露的心理終止了自己的作案計劃。可目前想找到這個‘疑似本案當中唯一目擊證人’的人,顯然是不能指望這些擺設一樣的安防監控了。
他要揣測這個目擊證人的心理。
首先,假設在凶手的作案期間真的來了一輛車,那麼請問,這輛車有可能是個什麼車?
有人會覺得這個問題有點故意難為人,故意挑刺的意思,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每一個人的行為都是他經過思考之後所決定的,現實生活當中,每個人的任何一個行為都是有著他自己的動機的。就好比你抽煙彈煙灰,那麼八成是因為煙灰有些長,如果再不彈可能會掉在自己的身上;就好比你在穿鞋的時候下意識的跺腳,肯定是為了自己穿鞋以後更加跟腳;再舉個更簡單粗暴的例子,你每天給手機充電,肯定是因為不想手機沒電吧?
這幾個例子都很簡單粗暴,但彆看例子簡單,裡麵蘊含的道理卻是一個很深的課題,曾在烏市警校讀書
期間,張山的老師廉狄就曾關於這個問題和學生們深刻討論了整整三堂課,課題的名字便是《犯罪嫌疑人行為和動機之間的關聯》。
再把話題扯到本案當中那個可能存在的目擊證人身上,回到剛才的問題,假設在凶手的作案過程中,育才中路由北向南來了一輛車,那麼這輛車有可能是個什麼車?
當張山向一眾刑警拋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孫鵬在一旁故作深沉開口道:“我們可以嘗試用排除法推理一下,首先它肯定不是一輛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