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虛榮(1 / 2)

來自角落的潛伏者 煌或 3223 字 11個月前

很快,黎明真實身份已經被警方確認,甚至可能已經在通緝犯列表當中的消息,就這麼戲劇性的被傳揚了出去。那位記者說起來還算剩下那麼一點情義,及時和自己那位警官男友提出分手的同時,坦蕩又毫無遮掩的把自己的意圖呈現了出來。

這位記者並不是什麼追求正直的轉述者,並不是為了“為人民群眾爭取求知權利”的不同角度派彆爭端而努力,甚至比一般僅僅是追逐新聞爆點的逐利者有更多的異樣——她極其崇拜這位殺手本人,但也不至於為此進行極端的發言,敗壞自己的生涯。

於是她進行了折中的選擇,將黎明描繪為一個身處末路的殘忍梟雄,大篇幅痛批他犯下的的罪行以後,在結尾處話鋒一轉,發起了對警方是否在黎明“懲戒”的罪人作惡時不作為,才導致一切悲劇就此起源的嚴厲質問。

作為一名專業的“黎明”案件愛好者,她甚至執筆剖析了其中幾起被廣為傳播的謎案,剖析自己理解當中的心理活動和各種“不得已的抉擇”。以這樣上帝的視角,她在報刊中所謂“時事追蹤”的連載博得了大批量的追逐。

身處困境的人,許多都會因為自己無法得到救贖而產生另一種負麵的情感——如果傷害者能夠死去,他們也許就能在無法喘息的困境中得到解脫,這樣的畫麵常常在他們心中無數次播放。而這世上壞人太多,並不是是所有人都會立竿見影的得到懲罰。

世上有太多無法受到懲戒的惡人,而有時將其中的“受益者”代入自己或者自己極端同情的對象,也會形成一種難以代替的慰藉感。

這是一種無可奈何,也是無法調節的災殃。隻是空想,也沒有人能阻止這種明知無用的慰藉在心底滋生。

但作為對立麵,也並不是沒有仍然堅守著“無條件剝取他人生命無論如何都是錯誤”的群眾,對這種輿論頗為反感,極其反對那樣過於激進的觀點。他們的立場相當絕對,但並不冰冷。

而兩方的對峙當中通常存在所謂意見的領袖。作為黎明的擁護者的一方,那位曝光現狀的女記者隨著種種文章的發表自然成了一個隱形的意見領袖。而在另一邊,隨著另一起爆料的放出,肖自銘這個名字也出現在所有人的視線當中。

肖自銘的調查本身從來都是滴水不漏,並不容易和那位有女友的警官一樣輕易外泄,他自己也不願意拋頭露麵,警惕心同時也極強——但世間總沒有不透風的牆。

他的身份泄露,完全是一種天時地利人和全部站在另一邊導致的意外。在劉澈的厄運“劣跡”傳遍黎明專案組之前,肖自銘的那次遭遇才是偶爾在探案過程中需要篤信玄學以求成果的成員們最大的反麵教材。

即使後來肖自銘的存在成為了眾人口中不便提及的那一點過往,也不影響他仍舊占有極大的分量。

肖自銘熱心於鑽研罪犯的心理,這是不爭的事實。而在調查黎明案件的幾年以來,他也時常前往進行相關研究的熟識教授所在課堂聽講。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遇到了一位極其偏激,執著於糾纏所謂“黎明做了警方無法達成的事”結論的學生。根據那位老教授的擔憂,肖自銘也發覺了他身上存在可能犯罪的性格特質,同時也具有相應的動機和對象。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