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明明活在這麼多人之間,卻在留下這樣印象的同時沒有和任何人有更深的接觸,更彆提做出什麼詳儘的描述。也許是他平時慣來笑容滿麵讓人產生了錯覺,又或者隻因為這個少年長相確實不錯,令天生就對麵貌有所偏好的孩子產生親切感。
董逸晨這是那個少年登記在戶口上的名字。
而那個董宛珠的照片也赫然在檔案資料當中。她不僅與之前村裡人對董映紅的描述幾乎一致,甚至在這種高清的照片呈現以後,陸遙也能發覺她和於宣儀相貌上確有相似之處。而董逸晨的照片資料卻不太清晰。
無論如何,在記錄當中兩位關鍵的人物已經處於“死亡”的狀態,原本居住和擁有的小樓也早被推翻重建,現在還在施工當中,早就沒有了往日的樣子。
要做的事隻有詢問。
他們第一個找上的是董逸晨的同窗。
那次春日的出遊是董逸晨同班的同學在六年級上學期自行組織的一次旅遊,而組織者正是班級中相當有號召力的一個男孩。比起言談中各種的刻板印象,最交友廣泛的這個孩子的意見無疑很值得參考。
“他當時跟在人群的後麵。一開始,我們誰也沒發現他有什麼異常的動向。”
昔日組織起數十個小學畢業班同學出遊的男孩,現在已經是一家工廠的實習工程師。他工作很忙,劉澈也是打了電話確認人在工廠才趕了過來,借著這位工程師的午飯空閒時間好進行提問。
陸遙這就有了疑問:“你說一開始?”
工程師想想也有些瘮得慌,畢竟尋常人很少有機會看到一個生命就這樣消失在自己麵前何況還是朝夕相處足有五年的同窗同學。
“我們當時隻是在爬山。約好了先分彆爬,爬到山頂一個觀景台大家集合一下,然後再繼續往上。這樣腳程慢的也不會太急,快的也可以不用考慮太多。事情發生,就是在其中一個觀景台上”
組織出遊的同學設定的集合地點共有五個。上山三個,下山兩個,井井有條,都清楚明白的在地圖上給所有孩子指了出來。
而出事的地點,恰恰是倒數第二個集合點。
風景秀麗,萬物更新。觀景點的露台通常遍布著磚瓦堆疊砌好的圍牆,圍成一圈環繞著露台,從牆延處往外,便可企及那一望看不到儘頭的無限春色。
在這樣一個地方,那樣一個毫無預兆的時刻。
那時有人趴在圍牆邊緣賞景,有人在涼亭處嬉笑打鬨,有人氣喘籲籲還準備再歇一會兒
突然隨著女聲驚慌的尖叫,所有人的視線集中在了同一個地方露台邊緣的陰影處,少年坐在牆邊,做出了一個噓聲的手勢,旋即一躍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