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連中三元(2 / 2)

變臣 宇十六 6300 字 11個月前

天子勉勵了眾人幾句後,道:“朕聞以古為鑒可知興衰,以史為鑒可知興替。魏起於戰國,蠶食天下,並吞列國,海內為一;明法度,定律令,功在千秋。然後世子孫殘虐,競相奢華,殘民以逞。我高祖舉義師,為民仗言,乃有今日之大鄭。朕自即位以來,夙興夜寐思長治久安之法,然國計殫而兵力弱,符澤未清、邊備孔棘,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朕今日以《過魏》為題,諸生熟之複之、勿激勿泛、借古鑒今,以副朕詳延意。”

眾人再拜入座,桌上有天子剛才那番話意的製題,以防有人沒有聽清。殿試開始,天子略坐後,起身離開,含元殿內以集賢殿大學士張仲昌為主試官,禮部尚書萬友朋為提調官,同試官八名,皆是進士出身的飽學之士擔任,殿中還有四名監察禦史來回巡視。

殿試的策論有一定格式,“臣對:雲雲。臣謹對”,字數要求在千字以上,字體也有要求,無原則

正體方正光園,從某種角度來說,殿試的書法比文章來得更重要。殿試考一天,巳時開考,酉時交卷,如未答完給燭一根繼續答題,燭儘則必須交卷。

江安義打開策題,心中暗喜。中舉前他惡補過一段通史,對大魏朝的曆史十分了解,而且他早從妖魔的記憶中看過《過秦論》,妖魔所在空間的秦朝與魏與有通之處,隻要改動一二便是一篇絕好的文章。

“臣對:魏滅齊祀,並海內,兼諸侯,南麵稱帝,以養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風。若是,何也?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故先王者,見終始不變,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矣。下雖有逆行之臣,必無響應之助。故曰:‘安民可與為義,而危民易與為非’,此之謂也。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於戮者,正之非也。臣謹對。”

酉時交卷。江安義和範師本、張誌誠等人緩步走出皇城,幾人都不約而同地站住回望,夕陽中的皇城巍峨雄偉,有如胸中壯誌可淩雲。

五月十七日,紫辰殿內,張大學士和萬尚書將

殿試前十的文章恭呈禦覽,一甲的狀元、榜眼、探花要天子親批。參加殿試的人多達三百,天子不可能每個人的文章都看。

天下士子隻挑出來的前十,文章自然如同花團錦簇,看到妙處,石守真連連點頭,道:“張卿用心了,這些文章都不錯,以你之見,哪篇文章最高?”

張仲昌直道:“江安義的《過魏論》為高,指出‘仁義守天下’為要,深合萬歲以古鑒今之旨;張誌誠的《過魏論》以為魏因‘鋪張揚厲’而失天下,亦是一針見血的佳作。”

頓了頓,張仲昌繼續道:“韋祐民的文章多用駢偶,工整雄峻,也是不可多得的上作,至於誰高誰低,恭請聖裁。”

其實張仲昌認為韋祐成的文章“詞肥意瘠”,比不上江張所做。兩天前韋相專程把自己找去商議集賢殿修繕一事,張仲昌自然心知肚明原因,這句話不得不加上。

“喔,此次前三正是會試的前三,看來李士弘

、段次宗取士還算公允,朕心甚慰。張卿,你且退下,文章留下,朕再細細研讀一番,明日朝參後朕會宣布結果。”

石守真回到禦書房,十篇文章都很不錯,除了辭藻華麗外,個個言之有物。石守真一篇篇細讀下來,不覺午時將過。安壽公主撅著嘴走了進來,禦書房重地,宮中太監進入當斬,而安壽公主最得天子寵愛,禦書房對她來說不過是自家廳堂。

“父皇,都這般時候了,您怎麼不吃飯,你咱天不是答應我和母後今日共進午膳嗎,我都餓壞了。”

石守真聞言笑著起身,道:“安壽,父皇忙於政務,倒把吃飯給忘了。走,父皇這就陪你去進膳。”

安壽上前拉住石守真的手,父女倆說笑著往後走,安壽公主問:“父皇處理什麼大事,連進膳都忘記了?”

“朕正要圈定今科狀元,你說重不重要?”

“哦”,安壽立時來了興趣,戲裡麵看過無數的狀元故事,才子佳人最吸引安壽這麼大的女孩。安壽問道:“選中誰了嗎?是韋祐成嗎?他上次牛皮哄哄地說能中狀元。”

石守真看著快到自己肩膀高的女兒,既是高興又是感慨,吾家有女初長成,莫非安壽喜歡上了韋祐成,如果真是的話自己不妨成全他們,不過,安壽還小,至少還得在我身邊留上一年兩載。

石守真肚中的想法安壽不知,她繼續興奮地問道:“有人連中三元嗎?”

前幾次看戲中的那個窮書生就是連中三元,什麼解元、會元和狀元一窩收,最後娶了惠眼識英才的小姐,狠狠地打了好財的老丈人一耳光,安壽公主看得可解氣了。

連中三元?石守真一愣,應道:“大鄭開朝以來尚未有人連中三元。”

“那怎麼行?”安壽公主著急起來,“父皇您是英明神武千古名君,怎麼能沒有連中三元的狀元呢

。”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安壽的一席話觸動石守真的軟肋,是啊,朕就是要做前人未做的事業,開創我大鄭王朝的盛世,不妨就從這連中三元開始,朕知道那江安義在德州時正是解元,會試又中會元,此次殿試文彩出眾,那篇《過魏論》堪稱第一,此人莫非是天授於我?

江安義不知道,他的貴人是安壽公主,因為公主的一席話,大鄭開國以來的第一位三元及第的狀元郎誕生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