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五章濟民言政(2 / 2)

變臣 宇十六 4916 字 10個月前

“……去食,或有餓死之虞,然自古皆有死,不足為患,民信朝庭,雖食不足仍可共患難,若無民信,縱無外患,內亂亦生,國不安立,故民無信不立。”

掌聲如雷般響起,江安義也輕輕鼓掌,惹得旁邊人白眼,這個武夫裝模作樣,隔著這麼遠就算能聽見支言片語,他明白什麼意思嗎?但見有人鼓掌便濫竽充數,鄙視之。

接下來是學子提問時間,江安義正準備離開,突然聽到講堂內有人高聲道:“夫子說到民信最重,亞聖也曾雲: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不知先生認為民重於君乎?民信當如何建立?”

講堂內外一靜,江安義頓住腿,當年他初入澤昌時蘇先生主持問詰,問詰的題目是“殷有三仁焉,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乾諫而死。試言三者高下”,自己當時答三者不分高下,君可諫則諫,不可諫則去,留有用之身多為國為民做實事,由最終的結果來決定高下。這段答複中便藏著“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意思,沒想到隔了十多年在濟

民書院又聽到人提出,倒要聽聽楊羽飛是如何解答的。

講堂內安靜了片刻,楊羽飛的聲音響起:“《尚書》雲: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君王受命於天,君王應順應民意,以仁治國;百官由君任命,代天牧民,當愛民如子;百姓當遵紀守法,為國效命。須知天聽天視皆來自於民,君、官、民各儘其責,上天喜見,則天下安定,民信自立。”

江安義輕皺眉頭,楊羽飛的話回避了誰輕誰重的問題,當然自亞聖說出民為重的話以來,曆任君王都在淡化這句話的意思,江安義想起元華江百姓被山賊裹脅做亂的事來,正因為無食百姓才會作亂,沒有飯吃的百姓如何會對朝庭產生信任?忍不住高聲道:“先賢曾雲: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執政者當讓百姓豐衣足食,讀書識禮,然後民信方立。?.oldtimescc.cc?♂請來舊時光,文學,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眾人側目,紛紛看向江安義,講堂內響起應國涵蒼勁的聲音,“不知是哪位先生到來,應某有失遠迎,不妨請到講堂內一敘。”

江安義從人群中穿過走進講堂,有人認出他來,高聲呼道:“是江大人,經略使江大人來了。”立時歡呼聲四起,眾人紛紛上前見禮。江安義在士林中的聲望如日中天,被視為範炎中老夫子的傳薪人,而且隱有青出於藍之意,他能來濟民書院,乃是士林盛事。

應國涵、楊羽飛以及濟民書院的眾人接了出來,應國涵激動地道:“江大人大駕光臨濟民書院,書院師生倍感鼓舞,實是書院幸事,大人裡麵請。”

鬨紛紛見禮畢,應國涵道:“大人在外麵說百姓豐衣足食,讀書識禮,民信乃立。大人在化州任刺史六年,政通人和,百業俱興,百姓信服,請大人給大夥講講該如何執政,該如何讓百姓信服?”

“夫子說執政有三,足食、足兵、民信,民信最重,然而無足食、足兵,民信難立。”書院中遊玩的人聽說江安義前來,紛紛聚攏而來,講堂被圍得裡三層外三層。

“江某執政以足食為首要之務,士農工商並重,得天子信重、眾人之力,化州百姓衣食無憂。化州百戰之地,西域聯軍屢屢入侵,朝庭將安西都護府移至化州,豐樂十七年西域入侵,江某率三千輕騎得屯軍相助退之,此乃足兵之效,先有足食,後有足兵,然後則民信立。去年西域聯軍入侵,化州半數淪落,百姓流離失所,然後朝庭大軍將西域人趕走,百姓紛紛回歸,百業再興,安西大營兵員不足,募兵四麵來投,因為百姓信任方能如此?”

“所以夫子說民信最重,隻有先讓百姓足食、足兵,然後才能建立民信;一旦執政者能取信於民,才能在遇到不得已的情況,做到先去兵、再去食,而百姓不離心離德。執政者當以取信於民為要,然後糧食、軍備這些東西才能萬眾一心地完成,這是江某執政的一點愚見,與諸君共勉。”

暴風雨般的掌聲久久在講堂內回蕩,江安義想起此行目的,笑著補充道:“諸君都是讀書人,當知立身以德,然後再去學文。文以載道,文以明道,開啟民智,讓化州百姓都能識禮儀,知榮辱,民信之立,還需倚仗諸君。”

江安義在濟民書院的講話很快傳遍整個化州,關於君輕民重、民信為先的爭論從化州延展開去,鄭州二十七州讀書人人人都要說上幾句。江安義沒有想到自己在濟民書院的言論會傳得這麼廣,引起這麼大的爭議,他一路視察縣學,安撫百姓,每到一處,大力主張讀書上進,在化州掀起讀書求學的熱潮。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