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放手去做。
平山鎮的美景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前來買宅建屋,以前七百人的小鎮如今已經突破了二千戶,要不是購地不易,這個數字還要往上竄,看趨勢不用十年平山鎮就會和鄰近的數村聯成一片,讓平山鎮升為平山縣的呼聲時有傳出。
那些賣了老宅搬到縣城住的人後悔不迭,當初三間小茅屋能換回四十兩銀,看起來像打著燈籠也找不到的美事,可是如今五百兩銀也休想換到,哪怕將自家的茅屋租給遊客,一年也能攢下二三十兩的房錢。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有了錢就是買地建宅,可是平山鎮附近的荒地、山林早讓江家買了去,再想買就得到彆的村上了,關鍵是彆的村的地價也不便宜了,原本二百文一畝的荒地都翻了五十倍,十兩一畝了。那些留下來的人眼見著自家的宅院從棚屋變成磚木房,娃兒不用再砍柴放牛,而是進了私塾讀書上進,處處書聲琅琅、時見儒衫飄飄,讓鎮上的老人真切地感受變化。
平山鎮有兩處聖地,一處是三十裡外的安龍寺,江南最大的禪寺,佛門聖地。雖然洪信大師已經回返了明普寺,人走聲名在,何況還有後山那四棵神奇的安龍茶樹。這四棵茶樹四分之一成為供品,四分之一供明普寺,四分之一給了江家,剩下的四分之一成為安龍寺的寶物,沒有一定的身份地位洪平大師可舍不得拿出來,其實多數人嘗到的安龍茶是種在後山上的新茶。
還有一處便是三元及第的狀元牌坊,一年四季都少不了讀書人前來觀賞、讚歎,激勵自己也好、沾點運道也好,讓離牌坊不遠的狀元小店中的狀元酒賣得火熱。當年那個路邊的小酒店已經變成了青磚紅柱的大酒樓,店小二明子成了明掌櫃,每到飯點,明掌櫃總要現身講一段當年江狀元醉酒吟詩的往事,說一說狀元之弟江安勇江將軍喝醉後施展醉拳,要是碰到明掌櫃自己喝到五分醉,還能聽他口中聽到三兩句關於山神之賜的故事。
漫步平山鎮找尋狀元郎的故事成了文人墨客茶餘飯後的興致,有不少人準備編寫一本《平山誌異》
出來,借著江詞仙在士林中的名氣,一定能夠大賣,隻是怕惹了江 仙不喜,馬屁拍到馬腿反為不美。
鎮中心的小廣場保持了原狀,以往的圩市早不複存在,那些江黃氏編的竹籃被精心保管著,有人會悄聲告訴你江狀元後山竹林有靈氣,他們曾經偷偷挖過山上的竹筍吃,比彆處的要清甜許多。
鎮上的老人信誓旦旦地說當年狀元郎就站在廣場風雨下,金光護體讓人睜不開眼來,絕對是天上的星宿下凡了,難怪雷公爺爺都拿他沒有辦法。偶爾有婦人會唉聲歎氣,當年狀元郎差點就成了她家女婿,可惜女兒福薄,自己有眼無珠。
江安義隨著人流往裡走,遠遠看見青石狀元牌坊才暗暗鬆了口氣,走到這裡記憶便重新回來了,那兩棵被石欄圍起的大槐樹就是以前村頭的大樹,此時已經縮在了鎮中。
越往前走人越多,江安義跳下木炭牽著馬前行,老馬識途,木炭顯然記起這裡,興奮地打著響鼻,牽著江安義不遠處的宅門走去。六年時光,當初唇上微須如今頷下已有寸許長的青絲,鄉音未改鄉人已然
不識,隻有那股熟悉的棕香味依舊熟悉。
隨著官位的改變,宅門也相應的變化,江安義也是第一次看到自家按四品官重新修繕的大門,按《大鄭律》,四品官“門三間、三架、黑油、錫環、階五、抱鼓石”,已經完全變了樣,隻有當年得中舉人時沿牆栽種的小榆樹已有碗口粗細,亭亭如蓋了。
站在門前,江安義想起第一次看到餘府門前的八字門樓、硬山頂一字式山牆、正門石雕、牆上花磚、鬥拱木雕時羨慕不已,他還清晰地記得當時腦中閃過的是“光大門楣”四個字。十幾年過去了,自己算是做到了這個四個字,有餘師在前自家還算不上新齊第一家,但終有一天自己會讓江家成為新齊乃至德州的第一家。
守門人顯然不認識江家大爺,看著一排車馬在宅前停下,幾十個小丫頭鬨喳喳的從車中跳出來,有些奇怪,這夥人不像是生意場上的商人,也不像慕名前來拜訪的客人。看著江安義邁步上來,守門人不敢造次,客氣地拱手道:“這位先生,不知有何貴乾?”
江安義既感好笑又覺心酸,父母在不遠遊,哪個娘不希望孩子在身邊,自己虧欠娘的太多,這一次回家,要好好陪陪娘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