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前一天, 芮一禾陪同方訪琴女士和外婆出門采購。今年有時間回來過節的人比往年多,在家裡招待不了。
方訪琴女士拍板,“咱們另找個寬敞的地方過節。”
她打了幾個電話, 借到一個位於城市郊區的農莊。
農莊的主人工作繁忙,一年到頭都在國內外當空中飛人。幾年前,農村老家搞開發,他投資一筆錢把老宅擴建成度假山莊,一應娛樂設施俱全, 卻沒時間享受。
周圍的農業開發又處於初期階段,水田、果園、生態蔬菜基地規劃得很好,未來一定是人們遠離城市,體驗農場樂趣, 感受鄉村生活的好去處。然而,柑橘、枇杷才剛剛開始種植,至少要兩年才能掛果。
至於傳統飼養、生長周期長的牲畜們, 遠不到可以食用的時候。
經營的條件達不到, 農莊隻能閒置下來。
農莊主人表示, 方訪琴一家不止可以在農莊裡歡度中秋,還可以在裡麵住幾天。不過, 寢具和食物得自帶, 莊子裡水電全通,還有三個大尺寸的燒烤桌, 隨便用,彆客氣。
方訪琴:“媽,要買些什麼?”
外婆:“采買些肉醃起來, 要醃足一整個晚上才入味。魚、蝦、海鮮明天再買, 對了!還得買一個大南瓜, 你記得提醒我,要買的東西太多,我一會忘了。蒸熟之後,加糯米粉炸成南瓜餅,拿到農莊裡複炸一下又香又脆。我們禾苗以前特彆愛吃,一口氣能吃一大盤子。好久沒做了……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奶茶、蛋糕,南瓜餅過氣了!不知道我們禾苗現在還愛吃不?”
芮一禾:“外婆做的我都愛吃。”
這絕不是假話,她有一條很挑剔的舌頭,但外婆之前是本地一家老字號飯店的大廚,退休後也是家裡的廚藝擔當,做什麼菜絕對都是水準以上。
外婆笑了。
“土豆也要買,孩子多做成薯條當零食。再燉一盅鴿子湯給我們禾苗補補,今天就喝,買一隻老鴿子,回家就燉上。”
因此,三個人先到賣鴿子的攤位。
老板是個年輕人,眼皮也不抬,隨口說:“老鴿子50、嫩鴿子35。你要哪種,我給你抓。”
外婆:“要一隻老鴿子。”
老板站起來,逮出一隻讓外婆看:“喏,這隻好,我給你處理了?”
“年輕人,你彆哄我,”外婆板著臉,不太高興地說:“老鴿子和嫩鴿子大不相同,一眼就能認出來。你抓的這隻是嫩鴿子,豁哄騙做不了長久的生意。”
老板臉色一變:“你胡說什麼?我做生意的難道分不清自己賣的貨,故意找茬是吧?不買就滾,充什麼行家。”
“嘿!哈哈。”
旁邊攤位賣肉的攤主說:“小子,你麵前這位老太太可不是充行家,她是真行家。”
外婆是個乾瘦的老太太,身高隻有一米五。雖然年滿七十五,但精神頭依舊很足。任何人見到她的麵相,都會有一個初步印象——這是一個精明的老太太。
年輕人卻不知道,老太太是菜市場裡的一個傳說。
賣肉的攤主豎著大拇指說:“你拿一塊肉放在老太太的麵前,它是什麼肉、什麼品種,哪個部位,新鮮的好肉還是解凍肉,吃糧食長大的還是吃飼料長大的,老太太全知道。你籠裡的鴿子不過二十幾隻,老太太掃一眼就能給它們按歲數排個序。”
周圍的攤主附和道:“年輕人,你要是不會辨認貨差點眼力,就服個軟。你要是故意以次充好,就認個錯。看在你爸的份上,老太太不會跟你計較。”
年輕人麵紅耳赤,情況顯然是後者。
外婆:“賣鴿子的老許是你爸?”
年輕人:“嗯。您認識我爸?”
外婆:“我是他的老主顧,擱他手裡買鴿子也有四十多年了。”
年輕人的臉更紅了。他以為老太太會說教,大不了也就是誠實守信做生意之類的,對方身後跟著的年輕姑娘讓他心裡發虛,挺糗的卻也不敢繼續分辯。再說,菜市場的攤主也不會站在他這邊,和爸說的大家都會照顧他完全不一樣。
心想——倚老賣老,聽著唄。
但並沒有。
外婆自己選中一隻鴿子,讓年輕人處理好,付完錢走了。
年輕人心中卻莫名有些不是滋味。
……
不一會的工夫,外婆帶著的背簍裝滿了。
一個攤主拿出一扇排骨問道:“今天有好貨,您要嗎?”
外婆有些猶豫,不是貨不好,就是因為貨太好了。一會還要買帶魚和雞,蔬菜還沒買,東西太多,排骨在預料之外。她拿不了,也不願意讓女兒和孫女拿太重的東西。
外婆:“要不你給我留著,我晚點……下午再過來一趟……”
攤主:“天氣太熱,我這裡沒有冷藏設備,放一放不新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