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二章 王記印坊(1 / 2)

這時候也有活字印刷了。

不過活字剛出現的時候,並不比雕版的成本更低。

每版印刷需要人排版且不說,因為一般用的都是泥活字,一個字燒製出來,印刷不了多少遍,字跡就模糊不清了,需得重新燒製新字。木活字亦是如此。

銅活字的印刷次數倒不錯,但這麼一套製下來,一次投入的成本太高,一般的作坊都不敢製,生怕生意不好,自己經營不到贏利的那天就倒閉了。

另外如果有圖案,或是想要把字印得小一點,活字印刷根本沒辦法做到。

反倒是雕版印刷,一個石雕版刻出來,隻要印刷的次數多,成本就降下來了。比如四書五經,因為需求量大,不怕賣不出去,印坊都會用雕版。

但不管用活字還雕版印刷,成本都是昂貴的。

在曆史上,直到1450年,德國人古登堡發明了鉛錫活字和油墨,並製出了第一架印刷機,印刷成本這才降了下來,從而推動了當時的歐洲文化繁榮和整個社會的進步。

現在,尚德長公主她們就麵臨了這樣的問題。

像女子報紙這種,一旬一刊,因為針對的是女子,這時代女子識字率又低,開始的時候能賣出百來份就不錯了。

就算不賺錢,一張報紙也需得賣上一、二百文錢,除了不差錢的貴族女子,有幾個平民女子舍得去買報紙呢?

如果隻發行一百來份報紙,她們倒是可以采取手抄報的方式進行。但她們的初衷是讓所有識字女子都能通過報紙獲取知識,從而自強自立。發行的數量少,就起不了多大作用。

而想要發行量大,就得印刷。

於是就形成了一個死循環。

報坊不能收支平衡,也意味著它走不遠,恐怕辦過幾期後就夭折了。

這也是古代沒有報紙的原因。它完全受客觀條件限製。

朝廷倒有邸報。在中國古代,宋時邸報都是手抄報。直到明末西方鉛活字傳入中國,邸報才發行活字版本。

在古代,不到一定級彆的官員,也看不到邸報。

趙如熙是一個走一步看十步的性格,在給崔夫人出主意的時候,又怎麼不知道辦報麵臨的困難?她早就在這裡等著了。

她製作了鉛活字,製了油墨,製作並改進了古登堡的印刷機。

她建議尚德長公主和崔夫人辦報紙,不光是為女子提供精神食糧和就業機會,更是要把這種印刷術和印刷機帶到這大晉,推動大晉的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

所以她的印刷作坊雖在年前就開張了,但並沒有到處去招攬生意,隻默默地印了一些四書五經堆在那裡。她一直在等著尚德長公主和崔夫人提出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早在我提議你們辦報的時候就想到了。”趙如熙笑道。

她走到桌前,掏出炭筆和記事本,寫了一個地址,把那一頁扯下來遞給崔夫人。

“這是我無意中發現的一個印坊,我打聽了許久也不知印坊的主人是誰。但他家印刷好像是用了一種新的手段,能把字和圖案印得極好,價錢也不貴,速度還快。你去打聽打聽看看。”

崔夫人大喜,接過地址看了一眼,發現就在京城的城南,她迫不及待地站起身來:“我現在就去。”

趙如熙行禮告退:“那我先去上課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