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交通的速度提上來後,他出行就更方便了。
這幾年因為大清的大力發展,他不得不在京城坐鎮,骨頭都癢了。
衛其軒點點頭,“皇祖父放心,頂多三年,就能讓您坐上蒸汽火車和蒸汽輪船。”
這個規劃他早已做好,隻是之前的任務更要緊,所以把這方麵排在了後麵。
再加上原本的大清還是小農經濟,如果不經過時間過渡,很容易讓很多百姓流離失所,像當初的英國一樣,造成羊吃人的慘劇。
現在看,時間差不多了,也不能再等了,西方已經有了蒸汽機的雛形,他們再等下去就難免落後。
之前衛其軒也考慮過,是不是一步到位,直接把電發明出來,這樣就能比西方提前好幾十年。
可隨後衛其軒就放棄了,沒經過前麵的積累,工業建設會出現斷層,短時間內可能沒什麼,可時間長了,是縮短工業的壽命,揠苗助長從來不是好詞。
而且衛其軒自信,隻要大清開始了工業化進程,憑著這片土地上勤勞智慧的百姓,他們的進程一定不會比西方差,那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九阿哥見這玩意兒確實有用,忍不住心情激動,“那看來我是做了一件好事,不枉費我花錢上萬黃金,才弄完這玩意兒。”
“是的,非常有用。”衛其軒笑著道,“之後九叔搜集西方物品,都往這個方向發展吧。對了,未來無論是歐洲大陸,還是美洲,亞洲各國,戰爭和動蕩將不可避免,如果有機會,九叔大量招攬人才吧。”
“招攬人才?”九阿哥一愣,“我們的人才比他們更多。”沒這個必要吧?
更何況,那裡的白種人和大清的黃種人完全不一樣,膚色,語言,甚至是五官差距明顯,就算招攬來了,也不一定被本國的百姓接受。
“招攬人才有兩個目的,一是發展自己,二是減弱對方。”衛其軒道,“至於百姓們不接受的問題,漢文化是最包容的文化,縱觀曆史,包括大唐和我們大清,都不算漢人,在關外的時候,我們滿人的五官也更加突出,經過一代代的滿漢通婚,長相方麵已經分不出明顯是滿人,還是漢人了。”
就拿雍正來說,雍正的父親是康熙,康熙是滿人吧?然而康熙的母族佟佳氏,嚴格來說,其實是漢族,隻不過早期就投靠了滿族。
所以康熙其實是有漢人血統的,而雍正呢,太後烏雅氏的父親雖然是滿人,但她的母親卻是真真正正的漢人。
所以雍正無論從父親還是母親的角度,都有漢人的血統。
隻不過這個年代,不會考慮母係的遺傳,說是滿人還是漢人,說的都是父親這一脈。
等西方的人才來了大清,會不會與大清的百姓聯姻,這還是其次,重要的是把他們弄來發展自身的實力。
二戰後美國能崛起迅速,一方麵是遠離戰場,又狠狠發了一筆戰爭財,另一方麵何嘗不是二戰期間,大量的人才去了美國躲難,導致美國的人才大爆發,進而一次次推動工業進程。
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以後九阿哥的重心將轉到這方麵上來。
之前,他的目標一直是良種,然後是工業成果,可這兩項目前已經進入了大清,並且在大清的發展反超了西方,剩下的隻剩下人才了。
九阿哥點點頭,“我聽弘盼侄兒的。”
“還有能源,”這時候,十五阿哥插了一句嘴,“我和十二哥負責找能源礦,雖然大清的礦藏很多,也很豐富,但這些是會挖完的,趁著他們都沒反應過來,大量占據能源也是重中之重。”
“這個我知道,老十就在處理這個事,不然他也不會和我分開。”九阿哥道。
他們航行的時候,發現了一處島嶼,有大量的煤炭,那個島挺大,島上也沒什麼人。
十阿哥就帶著人留在那裡,準備挖礦,並進行基礎的建設。
他在回來之前,本來想拐去那裡接老十,可想到後麵跟著的外國使臣,怕他們發現那處島嶼的位置,就沒過去。
不過他已經給老十去了信,回來之前也接到了老十的回信,信上說,他還有兩日就到。
“煤炭?有多少?”衛其軒詢問道。
蒸汽機燃燒煤炭當然是最好的,不僅是蒸汽機,就是之後的電力,也是以煤炭作為主流。
“粗略估計,超過了一萬億噸。”九阿哥道。
那是真的不少了,相當於大清的土地上的煤炭含量的五分之一,按照這個規模,用上百年都不成問題。
至於具體的情況,還得等十阿哥回來才能了解詳情。
說到這個,十阿哥是真的辦事馬虎,都不知道給京城傳遞一個消息,如果不是知道他本人就是這個大大咧咧的性子,雍正不得以為他想把那座煤島據為己有啊!
九阿哥看到四哥的臉色不好,頓時心裡也著急,他也是大意了,怎麼沒想到老十是個不靠譜的呢。
早知道他就自己先寫了折子傳回來好了,好在他今天提了一嘴,不然等老十回來,皇阿瑪和四哥才知道,老十就慘了。
說完了海邊的事,康熙就把視線轉向老三。
之前他們回來,也隻是簡略彙報了一下,其他皇子們是不知道的,正好現在都在,大家都說一說情況,讓每個人心裡有數。
老三剛剛還在看老九和老十的熱鬨呢,見到康熙看他,不明所以,咧開嘴露出大白牙。
康熙看了傷眼睛,這個老三,怎麼比老十還不靠譜?
看什麼看,讓你報告情況!
老三迷茫,皇阿瑪瞪他乾什麼,難道是讓他發表意見?說什麼?批判老十的不對嗎?
這個他可以,馬上張口就要數落老十。
理親王輕咳一聲,打斷他的漫無邊際,提醒道,“老三,你那邊養老,教育,醫療和育兒發展得怎麼樣了?這些年,皇上,宗室和老九那裡,都為你提供了不少資金,說說現在情況怎麼樣?”
老三眨眨眼,明白了這是叫自己彙報的吧?
他心裡犯嘀咕,三天前他回來的時候,不是說了一遍嘛,老四那個龜毛的性子,問的可細了,恨不得知道每一分每一厘都花到了哪裡。
怎麼現在又要他說,有什麼好說的?
然而這話他不敢說,老四板著臉的樣子,比皇阿瑪還嚇人。
他喝了一口茶水,潤潤喉嚨,然後老實的道,“根據之前弘盼侄兒的規劃,皇上和宗室給的錢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做了投資,一部分使用,一部分成立了基金,像皇家教育基金,皇家養老基金,皇家新生兒撫養基金,以及皇家醫療基金等等,都是從這一部分出。這個我就不多說什麼了,基金這個是分開管理的,每個基金都有負責人,他們利用這筆錢投資,然後按比例每年拿出多少投入到相關的活動上。”
基金會的成員,都是皇室宗親,姓愛新覺羅的,男女都有,有和皇室關係親近的,也有比較遠的黃帶子紅帶子,但他們成為基金的負責人之前,都通過了皇室的同意培訓和考核。
這其中就有一位是洛霜熟悉的,嫁給恭親王常寧第五子輔國將軍卓泰的吳蘇氏慧珠。
慧珠選秀的時候和洛霜一個房間,當時她就表現出了足夠的沉穩和智慧。
可惜她的運氣不太好,雖然成了卓泰的嫡妻,可卓泰的身體實在一般,兩人成婚後沒多久,卓泰就病了。
好在那時慧珠懷孕了,雖然隻生下了一個格格,但隨著這幾年的變化,格格也和阿哥一樣重要了。
之後卓泰病逝,慧珠守了三年孝,在那三年,她開始嘗試接觸經商,因為想要給女兒攢嫁妝,所以她把自己的嫁妝整頓一下,開始積極的投資。
接觸的多了,對於各種商業模式,她了然於心,出孝後,就進入了皇室開創的培訓班,並順利畢業,目前已經是醫療基金的負責人了。
而所有的這些基礎,都是皇家人,有姓愛新覺羅的男人和女人,也有嫁入愛新覺羅,或者駙馬郡王等。
“做投資的那部分,你們也知道,都是比較穩健長久的,但目前還看不到收益的,所有我就不說了。現在說最後那一部分的資金運用到了哪裡?從養老開始,這是大頭,全國一共興建了三千所養老機構,最好的就是皇家養老院,那個耗費巨大,占到了養老金的一半。剩下的大頭是最低等的六等養老院,隻能保證六十歲以上的孤寡老人吃喝住等日常所需,其他娛樂等活動,都是當地官府組織,或者商人捐錢促成。”
“而中間那四等,耗費的錢財倒是比較少,我們出了建造房屋的錢,剩下的都有老人的子女和當地富商包圓了。因為建房子不需要多少,剩下的能支撐養老院運行三年之久。等三年後,基金和投資就陸陸續續有回報了。”
說到養老的問題,其實是這四項中最好解決的,因為大清人均壽命隻有四五十歲,超過六十的都是少數。
所以六十以上的老人沒有想象中的多,再加上六十以下還有行動能力,一般這樣的都能在家裡幫兒女一些忙。
可過了六十,無論是身體和精神都跟不上,再加上一些病痛,躺倒的居多。
所以養老院的出現,確實是解決了子女的負擔了。
以前,家裡有一位老人病了,就需要媳婦貼身照顧,完全走不開。
現在媳婦也可以出門掙錢了,老人就沒法照管,有了養老院,隻是多花一點錢,能把老人照顧好,再好沒有了。
再加上報紙的宣傳,讓百姓們潛意識裡就覺得,你不願意送老人去養老院,就是舍不得錢,就是不孝順,所以百姓都願意送養老院,並且願意給相對比較高的費用,並且在休息的時候積極帶著孩子去看老人。
而為老人養老是善舉,當地商人想要一個好名聲,支持養老院的建設,投資一筆錢,就成了不得不做的事。
這筆修橋修路更容易獲得百姓的稱讚。
再加上,養老院的建設已經成為了官員的考核項目之一,無論是為了自己的官聲,還是為了升遷,官府對養老院也會格外重視。
所以這一項是進行的最好的,目前大清九成以上的六十歲老人,都進了養老院。剩下的那一成,是家裡有錢,兒子兒媳孝順,想要親自照顧,這沒什麼好說的。
康熙聽完,忍不住激動的拍手,“好,好啊,老有所依,這是多好的事啊!”
雖然聽了不止一遍,但每每再聽,康熙依然覺得心潮澎湃。
百姓能吃飽穿暖,老有所依幼有所養,這就是帝王的終極夢想啊!
現在大清實現了其中一項,雖然這個老,是要等到六十歲以後,但依然是一項仁政。
康熙欣慰的看著老三,再也不嫌棄他了,“做的好,切入點也選的好。”
老三有點嘚瑟,被皇阿瑪誇了,真是難得的體驗。
他五官飛揚,然後不小心瞄到二哥和老四,就見二哥似笑非笑的看著他,老四麵無表情,他立刻端正起來,老老實實的道,“然後是教育,這個排在養老後麵。”
教育是刻不容緩的,按照大清目前發展的速度,需要大量的人才,尤其是識字的百姓和高精尖人才。
百姓識字了,才能進入工廠,更好的工作,而高精尖人才,才是推動大清發展的動力,光衛其軒一人,就是累死他,一輩子也做不了多少事。
更何況明麵上衛其軒還是個病秧子,日常就縮在家裡,除了寫計劃,就是寫資料,多的一概不管。
實施層麵都得他們和朝臣來,可不得多點能理解衛其軒意思的人才嘛!
這高精尖人才,毫無疑問肯定是從第一小學,第一中學大學,以及全國各地的官學出。
雖然這樣可能會有壟斷教育的嫌疑,導致教育資源的不流通,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大清需要人才,而且要以最快的速度讓這些人成材。
那能波及給百姓的,就是識字的任務,等他們識字之後,才有機會選出其中最優秀的人,進入官學,享受優質的資源。
在他們大部分都不識字的情況下,談可能出現的天才,都是白塔。
“整個大清一共建立了六千所小學,五百所中學,中學畢業後,如果突出的,可以考官學。”老三道。
這六千所小學,隻是教基本的認知,其中有一半是招收孩子,讓他們從一年級開始學起,這是正常的入學。
而剩下的一半是掃盲班,或者說,培養掃盲的夫子。
這些學校三個月為一輪,每一輪都培養大量的夫子,等他們學會後,就分配到各個鄉下,交百姓們認字。
所以,這才是教育支出的大頭,培養認字的夫子,然後聘請他們教學,所花費的錢財不是小數目。
可效果也是斐然,不過短短幾年,大清的百姓已經能認識一些常用字了,至少出門不擔心路標,簽契書也不擔心被騙了,而進入工廠後,也能看懂教導的冊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