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計劃中的事, 這樣順利也很讓人吃驚。
在六皇子的預期裡,發酵的時間應該更長,比如說由於他不給情麵拿側妃開了刀, 側妃娘家得知此事興許會有反應, 他們這些動作會被彆人看在眼裡,大臣們都知道的事皇上肯定也會知道。
反正皇家的教育告訴他, 天下的事,隻有皇帝不想知道,沒有他不能知道的。
他在外麵有耳朵也有眼睛,很多事臣子們覺得很隱秘, 實際瞞不住人。沒發作隻不過覺得沒所謂不至於為這點事鬨得朝堂不穩, 先祖皇帝們都有留下過自己當皇帝的心得,這個東西是皇帝才可以看的,六皇子雖然沒看過,也知道一點。
因為他父皇給太子做過儲君教育, 儲君教育裡麵就有為君之道, 這個為君之道自然就是他自身經驗結合祖宗留下的良言金句。
比如說, 瑣碎事得分派出去,交給各衙門去辦, 當皇帝的可以具體什麼也不會,重要的是知人善任,是知道每個時候應該做什麼。
凡事抓大頭, 小節不計。
上下官員沒幾個能一清到底,對皇帝來說重要的是他有多少能力,有多少良心, 有多少自知之明。他有大用時,一些小動作你隻當不知情, 哪天他非但無用還成禍害了,再下個狠手抄家流放既能把銀兩收回國庫又能敲打其他大臣。
總之當皇帝吧,雙眼要看得遠,不要盯著蠅頭小利。
不要覺得能為朝廷做事的好官就一定清清白白,總之比起一心為國清廉的庸才,有點小心思的能耐人還更好用些。
當了皇帝,把任性用在後宮裡就得了,朝廷要務切莫感情用事……
這些亂七八糟的皇帝都給太子講過,太子當然不能全說給弟弟,就算是親弟弟好了,哪有將來要當王爺的去學為君之道……他覺著有些部分很有意思,不光對皇帝,皇子也可以參考。
就比如抓重點不拘小節這個,太子就提過好幾次。
六皇子記得特彆清楚,也深刻記住了,帝王的耳目比很多人想的要廣,通常會安插出去很多人,一些事情不是皇帝不知情隻是覺得沒必要借題發揮。太平盛世的皇帝還是更看重發展,不想因為一些想想也不是特彆要緊的事情去和下麵計較。
總之隻要沒踩上紅線,他隻會在心裡記一筆,並不發作,將不滿累積到一定程度才會同人清算。
這……有些可怕。
可怕在於這種脾氣的皇帝不發作則已,一發作堪比火山噴發——堵不住,聲勢浩大。
並且他還有極強的麻痹性,等於說一些事情雖然不至於讓他發作,但是會一筆筆記下來,到耐心告罄那天再算總賬。就會導致不到最終那日很多敏感度不夠的意識不到皇帝已經有頗多不滿了,還會因為自己搞了小動作卻沒付出任何代價而越發猖狂,最終走上抄家流放的不歸路。
為嘛提著個?
因為皇上是這個脾氣,六皇子哪怕看起來頭很鐵誰的臉色也不看,他心裡還是有個評估。
會暗自揣摩父皇對自己是怎麼個意思。
已經有看法了嗎?
積蓄了多少不滿?
有沒有可能突然爆發?
……
這次自毀式的鬨這一波,就是周鶴延想出來清空猜疑心的法子。周鶴延認為,作為皇帝不會因為兒子不愛同大臣搞關係而對他不滿,非但不會不滿,就目前來說這應該是加分項。
因為皇上不年輕了。
誰也不知道咱們這位皇帝具體還有多少壽元,可他已經兩鬢斑白,是孫子都已經好多個的年紀。曆史告訴我們,再偉大的君王到晚年都很容易犯兩個錯誤——
因為自己越漸精力不濟,從而防備羽翼豐滿的兒子們,不喜他們同權臣往來過密,認為兒子等不及想從自己手裡奪取江山。
或者更直接一點,覺得自己還有許多目標沒達成,試圖向天再借五百年,從此沉迷求仙問藥,以求長生。
在這個背景下,皇帝會因為這個兒子不受全程追捧而不滿嗎?
不會吧,反而還會比較安心。
等於說,六皇子身上唯一隻有一個方麵可能會讓皇帝不痛快,就是太子太孫沒了自後他表現得非常冷靜自製,看起來像個冷血動物似的。
這個問題要解決既困難又簡單。
困難在於一個印象隻要產生了,要除去會很困難,尤其對當了半輩子帝王的固執老人來說。他內心認定的事,不是彆人說一句就會改變的。今天去十個八個人告訴他六皇子其實非常有愛兄弟,他是個外冷內熱的皇子,他非常好。
皇帝不信,非但不信還會覺得你想給朕洗腦,你當朕是傻子?
換個方法,做個清新脫俗的局,讓他拐個彎聽說,讓他自己去想。
人會懷疑彆人告訴的東西,卻不會懷疑自己基於已發生事態做的分析。想想六皇子一貫的為人,他不爽你肯定不吝讓你知道,甚至還怕你心裡沒數,根本不在意你怎麼看他。就這種被絕好出身養出來的脾氣,在自己家裡他能作秀?
給側妃母子禁足就是真的很不滿覺得兩人配一個禁足!
為啥配呢?
側妃母子做錯了什麼讓他如此不滿?
人家唯一做的不就是眼看過年了想稍微熱鬨一下衝一衝去年那種壓抑沉悶,希望來年一掃沉屙,有個好的氣象。
想要熱鬨不合他意了,發做到這地步還不是不合意,是見不得。
見不得人嘻嘻哈哈。
那就是沒走出來啊!
皇帝也沒多難就想到這,他不是輕信的人,有這個想法以後還倒回去尋思了下,不是都說六皇子這人沒心的,同父同母的親兄長走了,不說大崩潰,他連明顯的難過都沒有,很精神的乾了不少事,交給他的樣樣都做好了,一點兒也沒錯處,活像沒受任何影響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