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沒有發現副作用。”霍英道:“不過,有些人是不能使用這種藥的,用藥之前,可以先取一點,注射在手臂皮下,看看情況。”
這一點是天幸說的,他們給很多人用過藥,沒遇到不能使用這種藥物的人,但天幸既然這麼說了,今後就一直這麼做好了。
反正也就是患者在用藥前,稍微疼一會兒而已。
現代,很多藥品研究出來之後,都要做上幾年乃至幾十年的臨床實驗,才能被投放市場,但這時候的人很大膽,很多藥品研究出來沒多久,就開始賣了,大家也敢買來吃。
正是因為這樣,出現過很多藥物害人的事情,比如說給孕婦吃的止吐藥,最後導致嬰兒出問題之類。
沒辦法,這時候可不止中國缺醫少藥,事實上,全世界都缺醫少藥。
就說這會兒,史密斯在女兒的狀況越來越差的情況下,就願意試試這種以前從未聽說過的藥物:“能給我的女兒用嗎?”
“史密斯先生,這是一種我從未聽說過的藥物。”那個醫生有些遲疑。
“你明明表現的像是你早就知道這種藥物一樣!”史密斯先生道。
那個醫生聞言一愣。他確實早就知道西林的存在,但那是通過一部知道的……
不過,史密斯先生的女兒狀況很不好,高燒不退,試著用藥也是可以的……醫生想過之後,點了點頭:“可以試試。”如果霍英帶來的藥真的能治好史密斯的女兒,如果西林真的存在……
這將會是一項震驚全世界的發明。
病房裡,史密斯醫生的女兒昏睡著。
醫生按著霍英說的方法給她做了皮試,確定這個女孩兒的身體並不排斥青黴素之後,就將瓶子裡一半的青黴素注射進了這個女孩的體內。
按照霍英的說話,這一瓶是一個成年人的用量,孩子要適當減少。
藥物不可能馬上起效,史密斯的女兒暫時看不出什麼。
霍英不耐煩等下去,他又拿出一瓶藥給那個醫生:“這種藥,每隔六到八小時注射一次,這樣兩瓶藥,應該就已經能治好這個孩子了……我要走了。”
給了藥之後,霍英就離開了,醫院裡的醫生,卻都聚攏到了史密斯女兒的病房裡。
醫院裡的醫生在等著西林的效果的時候,土肥原四郎正高興著。
《傳染》出版,是讓他很憤怒的,覺得霍英沒把他們當回事。
好在……霍英很快就要混不下去了。
土肥原四郎越想,心情越好……
醫院裡,那個小女孩卻在這天晚上清醒了,還有了精神,跟自己的父親要包子吃。
來到中國吃過包子之後,她就愛上了包子。
史密斯立刻就買了包子給她吃,最後,這個女孩兒被醫院裡的一群醫生圍著,吃光了手上的包子。
吃的時候,她時不時看自己周圍的醫生,就怕他們突然來搶自己手上的食物。
他們的眼神太可怕了!
穆瓊並不知道霍英做的事情,他這會兒,正在寫新書。
江浙一帶,一直都是絲綢之府,每年都會生產出無數生絲絲綢來。
這裡的農村的地裡,除了糧食,種的最多的就是桑樹,曆朝曆代,這裡的百姓都靠養蠶來創收,幾乎所有人都會養蠶。
而絲綢,在國際上一度供不應求賣出高價。
穆瓊接下來寫的,就是跟絲綢有關的。當然了,他要寫的其實不是絲綢,而是中國的工業。
至於為什麼從絲綢入手……
1903年,日本的生絲出口總量,就超過中國了!
民國時期,中國的絲綢熱銷過,卻也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到了民國中後期,很多蠶農因為養蠶虧得血本無歸,生產出來的生絲根本賣不掉。
當時一個很有名的作者寫的作品《春蠶》裡,就有“若怕窮,莫養無骨蟲”這樣的描述,而所謂的無骨蟲,就是指蠶。
不想過窮日子,就彆去養蠶……可想而知當時養蠶有多虧!
養蠶要買蠶種,甚至可能要買桑葉,甚至雇人,最後收獲的繭子若是賣不出去……可不得賠上一大筆錢?
偏偏,因為之前絲綢生意好做的緣故,很多人家還不種糧食改種桑樹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哪怕他們沒有雇人養蠶,不需要買桑葉,最後繭子賣不出去,也隻能賣地填補虧空。
穆瓊就是以這個背景,來寫這部的。
他希望中國能重視一點工業,不要處處被日本趕超。
要知道,日本的生絲出口之所以能超過中國,就是因為早在1889年,日本的生絲,就有百分之四十是工廠生產的了,到如此,他們出口的生絲絕大多數都是工廠生產的,質量有保障,但中國……這會兒還是老樣子,主要靠手工繅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