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臨死前,自己沒想到問白豔玲這個問題,還是要小心防備才行,在這個家裡,沒有爺爺,僅靠自己那包子爸媽,是護不住自己這四兄妹的。
而現在才三歲的自己,怎麼做,才能改造爸媽的包子性子?
再然後,她還能些做什麼?想辦法掙錢嗎?這身體年齡的限製,這缺衣少食的年代,她用什麼技能去掙錢?
而且不分家的話,掙錢給誰花?想分家?難!
程老太疼小孫子又疼小兒子,還要貼補娘家,爸媽就是程老太手裡的賺錢工具,想分家?除非程老太死了。
可程老太雖然比爺爺大了兩歲,身體精瘦精瘦的,卻精力十足,嗓門大的新舊兩個宿舍都能聽到。
這麼說好像不對,新宿舍緊挨著舊宿舍,中間的牆壁都打通了,程家就新宿舍東頭的第二家,兩邊都能聽到是正常的。
先來說說這個宿舍結構。
這裡是順著淮河大橋建造的,淮河大橋東西向,宿舍也是東西向。
土產雜品公司位於在橋南,再往南就是醬園廠,食品公司,物資回收站,煤建公司,啤酒廠,澮河大壩。
與土產公司相對的橋北單位是糧食局,麻紡廠,然後就是碼頭路,碼頭路過去北邊是順河街,算是這一片的集市。
這一片的這些單位,基本是倉庫所在地,倉庫聚集在這片,主要因為輪船碼頭在此。
路運不發達的年代,水運最熱鬨,現在又剛建好了淮河大橋,這一片,還會熱鬨很多年。
橋西通向縣城城內,橋東是縣城郊區,淮河在城東,每個單位分到的,都是東西向的長長的長方形地皮。
倉庫建在西邊,宿舍建在東邊,東邊就是淮河堤壩,萬一淮河發大水的時候,淹到加高了地基的倉庫需要時間,自然就有搶救物資的時間。
設計這些房間的人,不知道是什麼腦子,從倉庫到宿舍,五百多米的長度,就這麼無縫對接的建造房子。
先不說倉庫那邊,程莉從來沒有進去過,隻看到在最西頭的路邊的一排門店,直接賣各種日雜用品。
宿舍這邊,原本是靠近淮河邊建造了一排八戶房屋,每戶三間,後來宿舍不夠,就把倉庫的地盤又切了些過來,蓋了十戶,每戶兩間。
土產公司這邊因麵向橋建造的房子,所以正屋是坐南朝北的,這十八戶的對麵,同樣是一長排的坐北朝南的房屋,比正屋低矮些,算是廚房。
當初最多是雙職工,可後來都生了孩子,家裡肯定住不下,大家都默契的在廚房的窗戶邊,蓋了與廚房垂直方向的房子,做新廚房,原本的廚房做臥房。
兩排相對的房子中間是八米寬,大家同樣默契的隻蓋四米,留下四米做通道。
原廚房與新廚房之間夾角成了私有用地,原本不算小的長形院子,就隻剩下四米寬的長通道了。
現在來說這無縫對接,原來的舊宿舍是從淮河壩邊留的門,也就是從南北兩排房屋的東邊攔了點圍牆,留了門洞,連大門都沒有。
你住在最西邊,你也得從這個東門進,因為西邊是倉庫的圍牆。
原本的八戶就繞得夠遠的,這又加了十戶,最西邊靠近倉庫圍牆的那家夠倒黴的。
想出個門,還要從東門出去後,左拐往西走過這一排十八家的北屋後窗,繼續往西去上班或者進城。
最西邊的那家一生氣,把他家的北屋的西後窗,開成了後門,然後,大家就都從他家借過了,雖惱火,也不能不讓借呀!所以這家是整個宿舍裡,最憋屈的一家。
扯遠了,剛才是說程老太的罵聲,爺爺是在新宿舍蓋好後搬來的,他是土產公司分管這邊倉庫的主管,這時候的職務稱呼為倉庫主任。
舊宿舍是三間一戶,新宿舍是兩間一戶,自然不能慢待了主任同誌,就給分了兩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