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盈聽見此話,大驚,險些摔在了地上。
一旁的人還以為他是因為心思過於沉痛,體力不支才會倒在地上。忙把他扶起,要帶他去一旁休息。劉盈搖了搖手,拒絕了好意。
【漢景帝劉啟為了安撫他們,隻能把晁錯給腰斬了。但這並不能阻止七國聯軍向長安的進攻。在晁錯被腰斬之後,他們反而借機說漢景帝劉啟軟弱無能,沒有能力當這個皇帝。】
【為什麼要殺晁錯?因為當初就是晁錯向漢景帝劉啟上書要削藩的。而且在這裡我再提一嘴,那麼是誰向漢景帝上書要把晁錯殺掉以此來安撫七國情緒的呢?就是我剛才提到的那位很勇的袁昂。】
【哈哈哈哈,看到彈幕上一排的問好了。其實我覺得袁昂不是壞人也不是好人啦,憑單一的一件事去判斷一個人的好壞是不可取的。我覺得袁昂和晁錯隻是立場不同政治觀點不一樣。就像是明朝的張居正和海瑞,能說他們倆是奸臣嗎?當然不能,他們兩個都是為國操勞的人,隻是因為他們兩個的政治觀點不一樣,所以才會互相對罵。袁昂和晁錯的情況也是類似的。站在我們觀眾的立場上,那削藩肯定是對的。但站在袁昂的立場上,晁錯挑起戰火,所以把他殺了來安撫七國也無可厚非。】
【甚至說,你站在漢景帝的立場上看,他也沒做錯什麼。你先看他削藩,覺得他為了中央集權的統治,為了國家的安穩,他沒有錯。你再看他為了平息七國的怒火,所以把晁錯給殺掉了,好像也沒有錯。如果在殺一個人和挑起戰爭中間做選擇的話,我覺得大部分人都會選擇殺掉那一個人,起碼我是這樣想的。這不是一邊躺了四十九個另一邊躺了五十一個的電車難題。
在漢景帝的立場上,一邊是晁錯一個人,而另外一邊,可是他漢朝的國土版圖將近一半都是諸侯國,而諸侯國中的將近三分之一的國家在聯合起來在反他。一半是殺掉一個人,另一半可是三十多萬個士兵組成的隊伍,那麼同樣也需要三十多萬人來對抗,這一來一回可是六十萬人。這場戰爭甚至還可能會導致漢朝的分崩離析,如果你是漢景帝,你選擇怎麼做?難道你會不顧後果的保護晁錯嗎?我覺得不太理智。有友友說殺了他也不能平息怒火,為什麼要殺?對啊,但這是殺了之後才得出的結論是不是?在沒殺之前,誰也不能猜到劉濞會是什麼態度。】
【話又繞回來,諸侯國就有錯嗎?你站在諸侯王的立場上,你會想要被削藩嗎?你會想要原先那麼大的一個地方,最後被切成一個爪哇小國嗎?你當然不想啊。當皇帝想削你的時候,你不想被削,那就隻有一個辦法可以做,就是向皇帝舉起叛旗。要是結果好一點,說不定自己還能當皇帝呢。】
劉盈聽明白了。站在各自的立場上,誰都沒有錯。就拿他父皇來說,在漢朝建立的初期,父皇為了穩固,所以在秦國的郡縣製上分封了諸侯國,實行了郡國並行製。但是之後漢朝穩定了,諸侯國就成了漢朝最不穩定的因素,所以父皇開始一個接一個的,把諸侯國的勢力打掉。
說到底,都是在某個時刻做出了最利於自己的決定。
【說來說去都是各人為了自己利益。分封製,郡縣製,郡國並行製。不都是皇帝,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作出的決定嗎?不管皇帝做了什麼決定,受苦受難的也隻有大眾百姓罷了。不過,我就隻是一個平頭小老百姓,我會堅定不移的站在百姓的立場上,堅定不移的擁護郡縣製以及之後的行省製。】
行省製?是什麼?劉盈猜不出。不過他覺得這位“先知”說得對,他的老師,父皇母後,都曾經教導過他,若非走投無路,否則不要輕易分封諸侯,隻有把天下和地方的牢牢握在中央的手裡,打破地方壁壘,才會利於百姓的流通以及還能避免諸侯國的戰亂紛爭,導致百姓痛苦不堪四處流離。
如果可以,劉盈想,在他登上皇位之後,他也要和父皇做同一件事,那就是——削藩,他要一個接一個的把藩王給滅掉,把他們的權力收回來,天下資源有中央統一調遣。最起碼,他要把吳楚之地的小國給全部收回來,把後世的這場戰亂,從苗頭就給掐掉。
【殺了晁錯也不能平息戰爭,咋辦?那隻能打唄,總不能投降吧,一旦他投降,那真的是要遺臭萬年的啊。不過是誰打呢?不是劉啟,而是劉啟的弟弟,劉武。】
他?劉盈想,這不是剛才那個沒拿到太子位就殺人的那位諸侯王嗎?
【劉武此人,咋說?就我個人感覺,我個人感覺啊,僅看個人實力的話,感覺他比劉啟要有用一點。哈哈哈,畢竟劉啟的兒子劉徹,那真的是很有用啊。】
劉盈記得,這位劉徹,就是之前被誇“千古一帝”的那位。
【劉武第一個有用點,我之前也說過,他建的梁園,廣納天下賢才,收攬天下英傑。第二個,就是因為這場七國之亂,劉武是真能打啊。劉武所在的梁國,位置很好,我還特地記了,具體的話,是在今天的河南開封到山東泰安之間。他的睢陽城,是橫在長安和叛軍中間的攔路虎。大言不慚的說,隻要睢陽城被叛軍給突破的話,那長安就很危險了,漢朝還有可能就此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