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瓷器, 其實陳嫣對玻璃的工藝更加了解,這是因為她最喜歡的一個UP主就是專門做玻璃藝術品的。看的多了,當然也會有相當的了解——甚至因為同為UP主的關係,兩個人私下有聯係。
陳嫣受其影響, 對玻璃的種種工藝是很有興趣的。
而在現代社會,知識是向普羅大眾敞開的, 隻要肯學, 真的很難有學不到的!因此,她確實了解了很多關於玻璃的知識,雖然這些都是理論性質的。
首先,如中寫的那樣,隻是石英砂(二氧化矽)加上純堿(碳酸鈉)或者石灰石(碳酸鈣), 然後經過高溫得到鈉玻璃或者鈣玻璃——這是完全的理想狀態,照搬化學方程式得到的!現實生活中想要靠這麼點兒東西就造出玻璃, 不是不可能,隻是太難了!
首先就是高溫環境, 玻璃的燒製溫度實在太高了!比瓷器還要高不少, 古代工藝條件下是很難達到的。所以需要使用助熔劑,讓玻璃燒製的溫度降下來。一般是蘇打或者芒硝。
據說最早玻璃誤打誤撞造出來就是因為蘇打不小心和砂子混到了一起, 又經過了燒灼。
不然的話, 一般情況下誰能將砂子燒化了?
其次, 有了助熔劑得到的玻璃依舊相當粗糙,隻能是很原始的玻璃...最早隻能燒色相很渾濁的玻璃球來著。
這是現在的工藝都能達到的...就陳嫣知道的,國內就有玻璃作坊, 會早玻璃珠子。貴種一些的有‘蜻蜓眼’,這個有技術含量,得會調製不同顏色的玻璃液,還得有手藝,弄出同心圓或者偏心圓的圖案來。
相比之下,米粒珠、管珠什麼的就要簡單多了。
還有另一種造玻璃的方向,也屬於比較高端的,那就是用來仿玉器。雖然這個時代玻璃難得,可大塊可以用來造玉璧的玉更難得!所以有人就想出了玻璃玉璧的主意。
這種玻璃的難點在於必須儘量使玻璃顏色清澈,並且減少氣泡。後世看到的玻璃往往澄澈透明,也沒有氣泡的存在,甚至比天然的寶石更加完美。但那是技術進步後的結果,最早的玻璃可不是那樣的。
早期的玻璃,各種原材料都非常‘雜’,不是純粹的化學元素。比如用石灰石吧,它能是純粹的碳酸鈣?其他的原材料也大抵如此。另外,就算是原料中純粹的那些化學元素,也有影響,因為他們會與其他成分反應,使玻璃帶顏色,但這種顏色又因為不可控的關係,很多都不那麼美好......
至於氣泡,那更是困擾了數千年的問題!在古代很長時間內都沒有得到解決。玻璃工匠往往隻能通過提高自身的技術,儘量減少氣泡地產生。隻是這種辦法終究沒有普適性,更會耽誤生產,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減少氣泡上下了那麼大的功夫,效率自然會降下來。
造玉璧的玻璃得呈現出綠色,而且得儘量保持通透、減少氣泡,這在這個時代也算是頂級的技藝了。
真要說的話,比造蜻蜓眼還有技術難度。當然了,賺的也更多。
因為國內有這樣的技術基礎,陳嫣其實不必從最基礎的做起。相比起自己從最基本的玻璃窯爐慢慢起來,在原本的基礎上做改進怎麼也容易一些。從無到有,或者做改進工作,怎麼選並不難判斷。
不過在經過一番考慮之後,陳嫣還是決定自己另起爐灶。
一個方麵,玻璃作坊在此時雖然有,但還是太稀罕了!且不說她尋訪不尋訪的到,就算能找到,人家又肯拱手相讓嗎?手握著玻璃製造技術和作坊,等於是躺著賺錢了,怎麼可能甘心讓給彆人。
若是讓陳嫣以勢壓人,那她又覺得沒意思了。
另一方麵,此時的玻璃製造是個什麼水平,她是知道的。水平低還在其次,她也沒指望這個時代的玻璃製造水平高...當然了,西方世界裡玻璃工藝已經不錯了,現在應該正好是腓尼基敘利亞玻璃的黃金時代,羅馬玻璃則是蓄勢待發,等到腓尼基敘利亞玻璃衰落,就能接位...估計也就是幾十年內的事情了。
可是西方玻璃做的好對陳嫣來說並沒有什麼意義,遠水解不了近渴。
重點在於此時國內的玻璃作坊規模極小!可能是生產方式導致的,也可能是不想泄露技術?反正從產量推測規模,應該是小的可憐了。
這麼小的規模,她就算收編了他們又能怎樣?工匠得不到多少,甚至可能會和她弄出來的新技術格格不入。技術積累倒是有點兒用,但就為了點兒技術積累費這麼大的勁,根本不劃算。
乾脆自己上吧......
既然要做就做好,她也不指望像裡的主角一樣了,知道一個化學方程式就能造出透明澄澈的水晶玻璃。她隻希望能夠超出現在的西方玻璃工藝水平,領先一些。
說起來現在西方世界中玻璃器的市場已經被培養起來了,貴族們使用的玻璃器十分精美。相比起瓷器,玻璃器外銷顯然容易很多。當然,前提是她弄出來的玻璃能夠比此時西方玻璃更好。不然的話,實在是競爭不過,因為從大漢運送玻璃,漂洋過海的,運輸成本是很可怕的!
另外,玻璃的好處可不止這麼點兒!相較於商業上的好處,陳嫣更看重玻璃在另一方麵的作用。畢竟,好的商品雖然稀罕,但也是非他不可,陳嫣手下的好商品也有不少呢。
另一方麵的作用和學術有關。
製造出澄澈透明的玻璃就可以弄望遠鏡、放大鏡什麼的,說不定比較原始的顯微鏡也可以嘗試一下——雖然水晶也可以,但想要找到天然透明澄澈的水晶,其實也非常困難,最多就是給頂級貴族造一些‘玩具’而已。想要真的推廣這些東西,玻璃才是最終解答。
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對於科學技術的進步是絕對有著重大意義的!正是通過這些,人類才能更好的觀察世界,從而促進科學技術進步。陳嫣也不指望造出這些東西就能等著科學自己進步,她隻是對華夏傳統的想問題方式不自信,總覺得那是走偏了路線......
她甚至擔心,擔心在自己弄出一大堆超出時代的產品後,因為這些東西背後沒有科學技術的積累,沒有完整的理論基礎,是強行點亮的科技樹。最後,她人死了,國家經過朝代更迭,其中有嚴重的戰亂,於是技術就散失了,甚至消失了。
這並不是什麼不切實際的瞎擔心,因為曆史上並不乏這樣的事情。消失在曆史長河中的‘黑科技’還少嗎?那種不理解原理,本來就是誤打誤撞弄出來的超級科技,光是知道消失的就可以列個長表格了。還有一些不知道的呢,後世連一點兒蛛絲馬跡都沒有,所以連他們存在過都不知道。
這種情況陳嫣也沒有什麼好辦法,隻能想著促成東西方交流,引入一些此時古希臘、羅馬的東西。另外,就是笨辦法了,儘可能多留下一些好東西,這樣普遍撒網,總能有一些流傳後世,然後發揮應有的作用吧?
後人自有後人福,她能做的也隻有這些了。
為了玻璃,陳嫣想了很多,一開始還是整理瓷器的想法呢,這一會兒早就跑偏了。隻能拍拍臉,清醒一下,早點兒把關於瓷器的工作做完。
關於瓷器的想法整理完畢,她沒有去休息,而是趁著這兩天圍繞著瓷器、玻璃想了很多,正是腦子裡思緒亂飛的時候開始弄起玻璃相關的東西來。
相比起瓷器的零零碎碎,關於玻璃的想法就規整的多了,畢竟陳嫣是真的係統了解過這個。
她首先從玻璃熔窯開始進行設計,在坩堝窯和池窯之間左右徘徊。相較而言,坩堝窯無疑是比較簡單的,就是將坩堝放進窯膛,各種反應都在坩堝內完成。真要說的話,和燒磚、燒瓷器差彆不大(工藝上還是有差彆的,隻是這種差彆並不是難以逾越的)。
使用池窯的話,那就麻煩了,整個窯爐都得重新設計一遍,根本不可能和之前弄出來的燒磚、燒瓷器的窯爐混用。特彆是池窯中的熔池,得用耐火材料...在陳嫣穿越前的那個時代,能生產軍用耐火磚的還是少數國家吧。
當然了,隻是在公元前燒個玻璃而已,用不了那麼高級的,但對耐火的要求始終還是有的,這就要頭疼一番了...所以陳嫣才覺得裡太亂來了啊,哪能隨便找點砂子之類的原材料,沒過多久就搞出玻璃來了。
她還是了解具體工藝流程的人了,依舊覺得得花不短的時間才能看到成果。
光是最基礎的窯爐就能難死個人...就算用簡單一些坩堝...嗬嗬,符合燒製玻璃標準的坩堝本身難道就能隨便弄出來?
陳嫣左右徘徊了一番,最終還是決定用池窯。好處很明顯,產量可比坩堝窯大多了!至於工藝難度,雖然有...但要克服的難度也不差這一個了。而且真要說的話,譬如耐火材料什麼的,用用心也不是真的做不到。
青磚本身就是很優秀的耐火耐腐蝕材料了,如果用最好的那種青磚,說不定直接就可以了...就算相比後世還是有差距,那最多就是損耗大一點兒,得記得經常修補熔池。雖然麻煩,但這個時代搞工業,哪個又不麻煩呢?
總之是不能與後世的工廠相比的。
回憶池窯的設計圖,陳嫣很是頭痛,她大概知道池窯是個什麼樣子的,但很多具體的細節就不行了。這就好比一座房子,房間劃分她清清楚楚,可麵對管道路線、電線什麼的,就不是那麼清楚了,隻能做到大概加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