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29年,正是大漢元光六年。
這一年年初起, 長安未央宮裡一如往歲, 並無什麼不同。
自六年前太皇太後崩後,大漢真正迎來了一個新的時代...雖然那之前少年天子劉徹已經繼皇帝位數年, 但那屬於過渡階段,那段時間有著太多過去執政者的影子, 文景之治的餘波還持續影響著。
太皇太後竇氏原本就是跨越文景兩朝的重要人物, 可以說是文景之治的重要參與者。而隨著這個標誌性的人物去世, 天底下再也沒有人能夠阻止年輕帝王將這個國家帶往新的方向。
新的時代正式開始。
新時代當然要有新的突破, 劉徹將目光首先放在了對匈奴這個問題上——這也是當然的, 雖然經濟民生、吏治教化等方麵都很重要,而且劉徹也確確實實安排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但最重要的還是漢匈戰爭!
這倒不是因為他是一個戰爭狂人(或許真有一點兒這方麵的特質,但這裡的原因並不隻是那麼簡單), 而是他的少年時代經曆深深地影響了他。
每個人都無法避免地要被自己的少年時代影響,對於劉徹而言,他出生在好時候。他少時就被立為太子,成長時期國家已經擺脫了漢初時經濟窘迫的局麵,倉庫裡儲存的糧食吃不完, 錢庫裡串錢的繩子都爛掉了!
也不曾經曆過呂後亂政時的惶惶無依, 他甚至連七國之亂時皇室的動搖都沒有感受過——等到他長大了, 似乎什麼問題都解決了...當然了,天下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這裡鬨天災, 那裡有**,但這些屬於任何朝代、任何曆史時期都無法避免的,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連癬疥之疾都算不上,隻能算是‘日常’了!
所以對於劉徹來說,他沒有太多負擔,更不會焦慮,焦慮如何建設好這個龐大的國家。唯一讓他耿耿於懷,不能輕易放下的就是漢匈戰爭了。
明明大漢才是天朝上國!匈奴是什麼?不過是北方遊牧民族的一支,北方遊牧民族從古至今都是被中原王朝按著打的...這些在商周的曆史上都是明擺著的,就算到了戰國亂世,與遊牧民族接壤的幾個大國,如秦趙,對著遊牧民族,那也是絲毫不虛。
匈奴,隻是抓住了秦末農民起義,中原王朝混戰成一團的機會,這才趁勢崛起的罷了!
當時大漢初建,實在沒有餘力教訓北方草原上的夷狄,隻能暫且忍耐罷了!於是有了和親政策,有了這些年邊關偏向防守的對匈策略。
對於劉徹這個從小沐浴在帝國繁榮富強中的天子,這顯然是一種恥辱——曾經的政策已經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接下來應該換一套了才是!
至少他是這麼想的。
不同於那些見識過匈奴強大戰鬥力,又或者乾脆就是不想改變、怕冒風險的臣子,年輕的帝王野心勃勃、自信心爆棚,他可不會覺得到了自己手上,還對匈奴沒有辦法。
他從少年時代起就不知道計劃這件事多少次了,總算到了可以動手的時候了——朝廷上對匈奴的策略有主戰的,也有主和的,主和占據了優勢,但主戰背後是劉徹在撐腰!
這些年隨著劉徹的皇位越來越穩固,無論主和派如何不願意,現實就是,除非他們想要換個皇帝...不然就隻能妥協!
換個皇帝麼...嗬嗬,算了吧!
當今天子雖然是少年繼位,卻不是個不懂事的!事實上,哪怕太皇太後還在的時候,到了後期天子也占據了上風!那時候就能看出這位少年天子在政治上的天賦——在建元元年的時候他其實還是很幼稚的,從當時毫無準備、沒有後手的建元新政就能看出來了!但那之後,劉徹的進步簡直肉眼可見!
而等到建元時代結束,到元光年間,大家更是看了天子好一通騷操作。
解決朝堂上的竇氏一派堪稱乾淨利落,沒有留一點兒後患。當時那一手玩得太漂亮了,以至於當時的人沒有感受到太多朝堂震動,就什麼都做完了...這大概就是另類的‘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吧。
然後就是壓製在鬥垮竇氏一派中起來的王氏外戚...王太後很顯然是想學自己的婆婆,甚至目標更高一些,想學呂太後。即使皇帝是她的親兒子,可權力就是權力,凡是享受過權力帶來好處的人隻會想要更多!
很好,現在王氏外戚們也乖乖聽話了...不聽話的都走了,王氏外戚在朝堂上雖然還有人,卻也隻是皇帝手上的棋子而已。嘖,誰能想到呢,當初那個王氏外戚的代表人物,武安侯田蚡,他甚至坐上了丞相的位置,那可是百官之首!然而說死也就死了。
去年年中去世的,雖然對外說法是過去暗害的那些人鬼魂索命,田蚡受不了這樣的壓力,驚懼憂慮之下去世。但但凡是有點兒常識的都會知道這其中摻了多少水分...這麼巧?
就算不提時機是不是太巧了的問題,隻說田蚡會害怕那些他打擊殘害的政敵來找他,這就很可笑了!
他可是能因為自己的田產在黃河北,沒有水患的壓力,反而能因為黃河每年的灌溉與衝擊泥土豐收,而上奏不要治理黃河,說這是上天的意思,人力不該去乾涉的人!
想想黃河以南的百姓,多少人就因為他這一份奏章而流離失所,甚至性命被河水無情吞噬?這麼多條人命也沒有見他良心不安過,這會兒倒是害怕起來了...不夠心狠手黑,他怎麼可能做到他那個位置?
以田蚡遠離朝堂,然後驟然離世為標誌,王氏外戚也完蛋了...他們不像竇氏外戚那樣‘死了’,但也和死了差不多,根本無法形成自己的利益團體了。
王太後也是自那之後安分下來,學會做一個兒子心目中的‘好太後’——大漢以孝治國,太後的話對於皇帝的影響是很大的。但太後真的想要攫取更多的權力,極大地影響朝堂,就必須要在朝堂上有自己的人!
這些人一般正是以太後娘家外戚為核心的!
所以王氏外戚完蛋,太後便如同一個人失去了耳目與雙臂,就算她再是天子的母親,想要實際上做什麼也是不能了。
說起來也是人各有所長吧,當今這位太後政治上的頭腦很是一般,甚至可以說是莽撞又天真。但如果事情發生的領域進入到狹窄的領域,她又能迅速認清情況,知道該怎麼做了。
所以當年他可以替劉徹謀劃和阿嬌的婚事,也可以容忍竇太後、館陶公主許多年,中間一點兒不滿都沒有顯露出來過。
現在,在很長一段時間的昏了頭後,她顯然重新找回了理智...迅速將所有的觸角退回長樂宮!從此之後她就是長樂宮裡的老太太,每天隻管過著大漢最尊貴女人的美好生活,至於權力是什麼?那和她沒有關係!反正出了長樂宮的事她是不管了。
並且她迅速地向自己的兒子服軟——劉徹當然無法對自己的親生母親做什麼,於是不管是不是假裝,這對天底下最尊貴的母子重歸於好...因為大漢很重視孝道,這種太後和皇帝相處融洽的戲碼讓幾乎所有人都很滿意,所有人叫好之下,之前的爭鬥似乎從未發生過。
劉徹這一通操作...底下的臣子也就知道了他的水平...確認過眼神,是惹不起的大佬。
既然是這樣,當然是大佬說了算。就這樣,大漢的對匈奴政策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改變了。
不過這種改變到現在為止還沒有顯示出太多影響...這得說到當初的馬邑之謀。事實上,在劉徹徹底擺脫自己祖母之後,很快就有了馬邑之謀,他想要在‘馬邑’這個地方設局,和匈奴打一場!
他大概是想將這場戰役的勝利當成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的...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大漢輸了。
這場戰爭的戰敗並不能改變年輕天子原本定下的國策,但具體實行方案上有了不同,至少沒有了原本的急躁。
這不得不說劉徹這個人的好處了,他或許有各種各樣的不成熟,但他很少有一錯再錯的時候(至少年輕的時候是這樣)。什麼錯誤犯過一次之後就很少見他會再犯第二次,當初建元新政失敗,他就再也沒有在政治上浮躁。現在也是一樣,馬邑之謀擊垮了他對大漢的盲目自信心,於是有了後來的積極備戰。
包括練新軍、培養軍事將領等等...他這個時候才真正將匈奴當成是未來一生的對手,而不是大漢隨隨便便就能教訓,隻是之前不去教訓的弱雞。
直到元光六年的現在,屬於劉徹的執政時代完成了第一個曆史階段...現階段來看一切都正常。
國家財政收入在漲,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偶爾還會有新的政策推行。比如剛剛弄出來的車船稅,可以想見,國家稅收要迎來新的增長點,還有物價...賦稅的錢從商人手上收上去,但商人不會自己一個人承受新稅種帶來的成本上升。這始終是要加到商品的價值上去的...普通消費者買單而已。
這種‘一切正常’的日子對於經曆這些的人來說並不是無聊,反而是輕鬆。比如侍奉在天子身邊的宮人,他們雖然不直接從政,但因為特殊的位置,和政治中心是很近的!一旦朝堂後宮‘不正常’了,他們可就難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