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殷武(2)(1 / 2)

漢貴女 三春景 9041 字 9個月前

“備好了?”

“備好了!”

不夜翁主府的婢女們七月初七這一日, 從早上起就頗為興奮。不是因為彆的, 就是因為今天是七月初七。

七月初七是七夕節...不同於很多人的想象, 覺得七夕節是一個相對年輕的節日,至少不會比中秋這類節日更早。然而事實不是這樣的, 七夕節的曆史起源是很早的, 而且節日習俗成型也很早。

很多節日起源也很早,但變得和現代人所知的一樣卻是很晚的。

以端午節為例, 這可能是最原始的節日之一了, 但最開始並不是所謂的‘端午節’, 而是五月初五祭祀——有一部分和天文有關,也有一部分和數字相關,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成雙成對的二月二,以及作為三月三倍數出現的六月六, 華夏是真的很喜歡玩這種數字遊戲。

天文崇拜和數字崇拜都是原始節日的象征, 其中又以天文崇拜更古老一些。畢竟數字崇拜起源於曆法,而曆法也是基於天文。

端午節之所以變成後來的樣子,是在不斷地‘牽強附會’後的結果。比如屈原投江,人們就是把屈原的故事融合進了端午節而已。而類似屈原的例子不是一個兩個, 這才有了後世越來越複雜, 也越來越多樣(各地都有細節不同)的端午節形式。

七夕節到了漢代基本上已經接近現代人所知了, 比如需要晚上拜月, 融合了‘牛郎織女’的故事, 變得針對女性——有女性乞巧的功能, 特彆重視這個節日的也是女性。

到此為止,非要說七夕節和兩千年後的七夕節有什麼不同,也就是一些具體的儀式了。很多過節的具體習俗是在漫長的歲月中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不過這個時候的七夕節已經是現代人完全理解的樣子了,這是沒錯的。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這些婢女這樣興奮,畢竟這是女兒家們重要的節日。

特彆是,在陳嫣的推動下,身邊的人越來越有‘過節意識’,現在大家都是非常在意這種節日的...如果不是陳嫣的話,七夕節在長安應該是不流行的,這個節日此時最流行的地區是南陽及其周邊...

婢女翻開了一本《歲時記》,按照書中所說的清點祭台上拜訪的貢品,確定一點兒不差,這才安排其他過節必備。

《歲時記》是陳嫣自己寫的一本小冊子,這是‘過節專用指導’。

主要是日子過的無聊了,陳嫣給自己找點兒事做來著——《歲時記》這部書將一年之中所有的節日都記載了下來,並且寫明了這些日子最好吃什麼、玩什麼、做什麼!

這裡所謂的所有節日,不隻是指漢代已有的,也包括這個時候還沒有成型,但陳嫣自己知道的節日。

已有的節日不用陳嫣操心,至於那些沒有的節日,那也不難。還沒有誕生的節日基本上都有一個曆史悠久的原型,陳嫣隻要附會一番就行了。有些附會不上的,她還可以編造傳說故事。

就像《牛郎織女》的故事編進七夕節一樣。

很多時候人記不住亂七八糟的天文曆法,對民俗故事卻很有傳播力,隻要聽過一遍就能有很深刻的印象。

在陳嫣極儘所能地添加節日之後,一年的時間被分割成了很小的單位...平均兩三天就能有一個節日。這還是陳嫣‘手下留情’的結果,畢竟現代人隻要有心過節,哪一天又不是節日呢?那些犄角旮旯裡小民族的不知名節日不要太多了!

《歲時記》的貢獻不隻是確定了節日日期,更重要的是安排了各種各樣的活動和儀式在不同的節日裡!

普通人不見得會在意這些,貴族和富豪們對此卻是很喜歡的。特彆是困在後宅的貴婦們,故事裡精彩的宅鬥通常都不真實,絕大多數時候正室們都穩當的很!所以,後宅女子們的日字其實是很無聊的。

而這種兩三天就要過個節的搞法就很適合給她們打發時間了。

就算是不重要的節日,往往也需要提前一天準備,若是重要的節日,更是不知道得提前多久準備!這樣一來,平均兩三天一個節日的話,足夠她們把每一天的日常都填滿了。

所以,最開始的時候《歲時記》隻是陳嫣自用的一本過節指南,局限在‘不夜翁主府’,全當是她這個‘女兒王國’裡的自娛自樂。而後來,和她有接觸的貴族女性們知道了,就特彆喜歡讓人從她這裡抄錄《歲時記》。

大家都由此安排節日活動。

後來宮廷之中也引進了...後宮的娘娘們日子夜相當無聊,而後宮宮女的規模又比陳嫣身邊的婢女多得多。過節嘛,人多就更有感覺了。

宮內流行的東西是很容易成為宮外的風尚的,由此,《歲時記》是真的出名了。

陳嫣覺得有意思,乾脆讓人刊印了《歲時記》,不指望出書賺錢,隻是想看看能影響現實世界到什麼地步。

很多節日提前成熟了,會不會導致日後有更多的節日...說不定華夏在兩千年後會成為全世界節日最多的民族。

不同於彆的節日,七夕節的重頭戲大多在晚上。

白天的時候當然也有諸如‘曬水投針’之類的活動,但大家期待的、流傳很廣的一些互動都在是晚上沒錯。

祭台上擺放著各種水果和糕點,這都是用來祭祀牛郎織女的...七月七原本祭祀的是牛郎星和織女星,因為有了《牛郎織女》的故事,這才變成祭祀‘牛郎’‘織女’這一人一仙。

祭祀完畢之後有婢女遞上一排固定好的針,以及一根絲線。按照節日傳統,要是能一次穿過這排針,就是獲得了織女的祝福和認可,是心靈手巧的女郎。

陳嫣已經做的很小心了,還是隻穿過了三根針,穿到第四根的時候線頭一折,失敗了。至於一邊的陳如意則成績更差,畢竟陳嫣因為喜好問題平常偶爾還會擺弄針線,而她呢,真正從小沒怎麼動過這個。

穿過第一個針孔,到第二個就失敗了。

陳嫣一邊給一次穿過一排針的婢女們獎勵,一邊笑著道:“平日就說你笨手笨腳的,你還不服氣...”

說到這裡,陳嫣頓了頓:“這倒是有些像你姨母。”

陳嬌就是這樣,從小做不好手藝活。這既是因為她用不上這些,身邊沒人強求她一定要學,也是因為她天生手不太巧。那個時候她想給劉徹送個自己做得荷囊,陳嫣一步一步地指導,做出來的成品也很不儘如人意。

旁邊的婢女湊趣道:“無憂翁主是貴人呢!原不用自個兒動手做這些,織女娘娘也是知道這些的!”

“你們不過是說好話罷了。”雖然是這樣說,陳嫣的表情卻沒有不滿意的意思。她本就不是這個時代土生土長的女性,當然也不會覺得女孩子一定要會紡織刺繡這類活計。

女兒成長的很好,性格討人喜歡,會自己獨立思考,學習了很多自己喜歡的東西。這樣就行了,沒必要處處高要求。

今天過節,大家都挺高興的,氣氛正好。就在這時,有宮中的使者來了。

也不是什麼大事,送一些適合七夕節的東西而已——彆的府上得了皇帝的賞賜,那往往是畢恭畢敬地收好,隻有陳嫣這裡態度尋常。主要是陳嫣這裡一年到頭收禮物的次數太多了,就算是一開始也很重視,後麵也漸漸視若尋常了。

不過出乎陳嫣意料的是,賜物的使者竟然是韓讓。

韓讓早就是宦官裡頭的第一人了,日常在劉徹身邊貼身侍奉。不過是送個七夕節節禮而已,用得著他親自來?

七夕節送的一大堆吃的喝的玩的先不說,劉徹就連蒲桃酒都送了一些,說是做祭祀之用(蒲桃酒如今在大漢也不算難得了,難得的是高品質的蒲桃酒)。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