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位於大明門之東, 是一座五進大宅子, 前麵是辦公場所,後麵是藏書閣樓。此處是天下文人夢想中的殿堂,是最為清貴之地。林清穿著緋色官服, 第一天來翰林院報到, 接待林清的是翰林院侍讀崔大人。
崔岩崔侍讀將林清領到了一張長桌旁, 這裡就等於是他的辦公位, 他們所處的是一個大間, 裡麵大概擺了十來張桌子,有點現代辦公位的味道。
崔侍讀年紀大約三十五歲樣子, 留著山羊須, 走路說話都不急不慢的, 看得出來是個脾氣好的慢性子,給林清交代事情也很詳細清楚:“此處一共有十二人辦公, 你的主要職責就是掌修國史, 編修前朝國史, 校對整理《大明史冊》等等。偶爾也需要草擬典禮文稿,被皇上或皇子傳喚講史。所以有時候需要值夜,以備傳喚。”
說白了林清這份工作就是修史書、做文書校對工作, 這些是最基礎的也是最吃力又不討好的工作;幸運點的時候可以有機會寫個發言稿、打個聖旨的草稿, 露個小臉;最好當然是被皇帝或者皇子傳喚, 得以麵聖, 是大家搶著乾的活。
隻是鑒於林清隻是個新來的菜鳥, 想也知道那些露臉的活肯定是輪不上他的, 那些文書工作才是他如今的日常工作。
崔侍讀講完之後,也不做停留,直接就離開了,也沒有告訴林清這個文書工作要如何展開。
林清到的時候,屋裡已經坐了一半人,等崔侍讀離開的時候,差不多其他人都到齊了。林清環顧了一下四周,見其中一半是他們這科的新晉進士:沈牧涵、吳敬梓,還有其他五名考中庶吉士的進士,而剩下的則都是一些生麵孔。不過既然大家同處一間,估計也是修撰、編修、庶吉士之流。
林清看了一眼桌上堆了高高書案的隔壁,想了想還是上前請教道:“這位大人,我是新來的修撰官林清,請問我該如何開始?”
剛剛崔岩是籠統地介紹了一下林清的基本工作,但是也沒有什麼細則,如今他這邊什麼都空空如也,隻有一張長桌,一套筆墨紙硯,環顧四周也沒有看到所謂的史書,確實不知道該如何開始。
隔壁桌那人之前頭一直埋在成堆的書籍中,此刻聽到林清的詢問,才從書籍中抬起頭來。隻見此人雖為翰林官,卻有些不修邊幅,頭發也沒束好,官服領口也有些汙漬,年紀三十歲左右,但是臉色慘白、雙目無聲,木木地看了林清一眼,才似乎回過神來:“出門右拐,去藏書閣,找閣主要修史材料。”
說完後又看了一眼林清,嘴巴裡小聲嘟囔著:“新來的修撰?這麼年輕就中狀元了?”然後低下頭去,又繼續翻出一本史籍開始校對。
林清也是被那人慘白無神的麵容有些驚住——不是說入翰林的都是褚相嗎?這人看著怎麼也無法和清貴的翰林搭邊啊?倒是和現代那些長期死宅在家的宅男有些相似。
隻是疑惑歸疑惑,林清還是起身去了藏書閣找到閣主,領取了修史的材料。
當林清捧著半人高的資料回到辦公位時,簡直是想長長的歎一口氣了:這麼多的材料,沒有十天半個月,休想看完!
所謂修史就是要修整完善史書和史籍有關的資料,如今他們所有人在修的是上一任聖仁皇帝要求翰林院修撰的《大明史冊》,隻是後來聖仁皇帝突然駕崩,事情就一直耽擱了下來。一直到前幾年,高首輔再提此事,才又繼續修了起來。
如今已經修繕了一萬多卷,說是大明史冊,其實就是將之前的朝代各方麵的曆史、文學、醫藥、天文、地理各個方麵的資料進行整合完善。這樣的工作確實非常繁複,但是對後世的意義是巨大的,它是一套類似百科全書般的存在的典籍,對以後的人進行各個朝代的分析都有著曆史考據的作用。
這樣一項工作若是完成,是要被留名青史的,而當時的聖仁皇帝就是有這樣的打算才啟用了兩千多人進行修撰工作,可惜後來因為皇位更迭而停滯了。永康帝登基後,對這項工作並沒有過多的關注,之前一直是翰林院裡的小貓三兩隻在繼續修繕,等職位調動後就也棄之腦後。一直到三年前高首輔上了一道奏則,才又大張旗鼓地開始修史。
說來也是永康帝自覺登基多年,捫心自問卻沒有絲毫實質性的建樹,如今高首輔舊事重提,一下子讓永康帝覺得若是能將此套史籍完善,那麼就算百年後地下見到聖仁皇帝,也算是無愧了。所以因著這事兒,高首輔還重又得到了永康帝的看重,才穩住了被黃次輔一再打壓的局麵。
隻是永康帝嘴裡說著答應,心思卻沒有放到這裡,戶部也沒有進行相應的撥款,和聖仁皇帝當時啟用兩千多人的工作進度是無法同日而語的,也就是整個翰林院的三四十號人在整理。而翰林院原本就是有修繕文史的職責,現在就是調動了整個部門的人去做而已。
所以修了三年了,工作進度才到一半,林清等新人進來,正好是被抓了壯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