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第134章(2 / 2)

“編書是何等難事,臣是做不來的,臣妹得以持之以恒,多虧聖上始終力,加之長公主以身作則且領禦有方,羅女史兢業不倦,其餘編纂也是殫誠畢慮,臣妹之才學與品格才沒有白白辜負與埋沒,否則如此新意之書三年之期如何成此功業?”

卓思衡誇人一直是很會誇的,皇帝聽完很是心悅,直笑道:“你這便是當哥哥的心思了,誇自己的妹子如此彎繞,朕如何不知你此時的心情?朕當日聽聞此書得成,也是替妹妹歡欣的。”

這點上二人確實有很多共同語言,平心而論,卓思衡覺得皇帝切切實實是個沒得挑的好兄長。

也正是這點,對於他接下來的計劃非常重要。

他心思到了這裡,口中卻不再言說,隻將話題引到今日前來的正事上:“聖上,今日臣是來應召陳稟自學政革新半年來的具體實陳與如今情勢和進展。”

皇帝也調整好狀態,溫言道:“是了,竟已將近半年,朕昨日參看各地的表奏和禦史台的上書,看到民間學風隆盛,方知雲山你的用心。從前的學風之盛,是在讀書人當中,但今日之盛,是百姓黎庶皆享教化德沐,這都是你的功勞。”

領導誇你能乾的時候,最好謙虛的點在於團結,而非否定自己的能力。

卓思衡拜謝道:“臣所為之事,皆有各衙署長官與同僚齊齊儘心,否則臣一人又如何成事?”

說完他將自己寫成的奏折奉上,上麵條例清晰且數據詳儘,卓思衡不打算讓皇帝安靜看,有許多話是未曾寫在上麵的,他都已擬好腹稿。

“臣初受重任,聖上曾讓臣務必做到的事,臣都已經做到了,有些時候兵行險著,多虧聖上不吝垂手相護,才使臣得以完業。”他先進行了致謝部分,才繼續道,“下麵臣一樣樣報聽,請聖聽言。”

“學政之變的第一項舉措,是先聲奪人的春壇。但凡學政之變,多要讀書人懸心不安,唯恐自己多年苦讀一朝幻滅,辜負平生之誌,若因此而使得人心不穩,豈不舍本逐末?臣以為,該先讓讀書人先仰慕天德,才能將後續之事減少阻力。再加上聖上愛才惜讀,才能廣邀天下名士入京,又將國子監的師資與生員擴充。”

皇帝點頭道:“那些自帝京離去歸鄉的名士,無不讚許當今朝廷崇禮仰識,自然各地讀書人皆願加倍苦讀,換得一夕尊崇。而我今日所看國子監的試卷,許多原本不堪之才如今也能有所心言擷句成章,這是雲山你教導得好。”

“臣治學嚴苛,其實不過是施壓,但那些名士的學生自入了國子監,其求學風采便在原本生徒左右,稍有自尊心之人都埋頭苦讀,生怕為家族與門第丟了麵子。這又是春壇的另一妙處了。”

卓思衡嘴上這樣說,但心裡還是覺得,月考製度和家長簽字的效果更好。

從前他總覺得受迫性學習具有局限性。

而現在嘛……

他雖然還信因材施教這一點,但怎麼剛好他手下的學生就都適合受迫性學習呢?

隻能說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皇帝笑道:“這是自然,而你又讓國子監的銀錢自給自足,少了好多掣肘,如今那些書肆裡賣得最好的便是你們的書冊了吧?”

“臣也隻是不願戶部為難罷了。”卓思衡假裝真的這樣通情達理一般說道。

“然後你的下一項舉措,便是開設吏學。”皇帝的目光在奏章上遊走。

“回聖上,其實自春壇和吏學之際,還有許多瑣事,都是臣為鞏固國子監太學如今的安穩才實施。不過這些瑣事,並非要緊,臣之所以言及,是因為自其中臣悟到了些為人的道理,那便是‘君子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舍之,小善積而為大善。’此言出自《淮南子》,臣昔年曾讀時不過當做一句警示之語,未曾置心,如今真正親曆,方知小事難為更甚大事。”

皇帝思忖片刻,歎氣道:“是啊……襄平伯世子那件事……看起來隻是一人之事,卻牽動如此之多……”

卓思衡這樣說才不是他悟到了什麼道理,他小時候家裡那麼窮,哪看過《淮南子》這種閒書,全都是後來補的,但為了營造這種語言的氛圍,他覺得這個欺君的點也是很合事宜。他提及此事,就是想讓皇帝想起鄭鏡堂的掣肘和那次朝議的背刺,讓皇帝不得不為了證明自己沒有徇私,拿出早準備好的證據。

以皇帝的小心眼不會不記得這件事。

卓思衡不過是略微加深一下他的印象,為自己後麵的話做個鋪墊。

“在這之後,藩王世子能夠入京求學,也是聖上的鴻恩了,臣一直謹記聖上希望皇族子弟能夠秉持矢誌,不忘太【】祖訓誡,如今藩王世子都能一心向學,何嘗不是聖上的教化之功?”

這個危險的功勞確實也是皇帝兄妹的傑作,卓思衡不自己胡亂居功,隻實話實說,還不忘額外捧了捧長公主:“聖上不知,那幾日臣妹自長公主府歸來,說憂心長公主身體,見她日日消瘦,卻也不知為何。後來臣才得知,多虧長公主心力皆勞從中斡旋,這件事換做旁人,未必做得如此圓滿熙和。”

其實皇帝當然知道,他和長公主一起謀劃了這次行動,最清楚的人就是他,但他仍然在聽過卓思衡的話後,仿佛第一次聽到這個真相,難以置信道:“朕這個妹妹……哎,這些竟也瞞著朕,她雖貴為長公主卻該有責在身,然而此事她能如此深明大義,實在是令朕也讚歎不已。”

卓思衡看鋪墊的不錯,又順著皇帝的意思讚許幾句,緊接著說了下去:

“在諸多事端平定後,臣才能靜下心,去為吏學行事。但沒想到招致更多麻煩……不過設立吏學在臣看來是比春壇影響更巨之事,不知聖上之意若何?”

時不時還得互動一下……卓思衡覺得自己的工作彙報真是堪稱溝通的典範了。

“吏學一事,朕始終有個疑問,為何雲山如此執著此事,不惜與吏部劍拔弩張?朕也是知道你們做臣子的那些話和心思,吏部被你們叫做天官,尋常是萬萬不敢開罪的,怎麼你會如此冒大不韙呢?”

皇帝沒有表態,而是將問題拋回來。

這正是卓思衡想聽到的話題,於是他拱手道:“聖上有所不知,臣去到瑾州,才知地方衙門是何等景象。雖說吏員均是滿配,但大多數人來自地方恩蔭與指派,難堪一用,有時臣想問他們一些本務之內的事,都隻是得到一問三不知的反應,實在令人憂心。自臣領受學政之責以來,便設想如何去改變這一情況。國子監太學是天下學政的標杆,若能在影響甚微的情況下開設吏學,鼓勵術業有專攻之人真正施展自己的德才,那也就可以逐漸解決臣在瑾州所困擾的問題了。”

皇帝聽後讚同道:“有些事確實是外任才能知曉的弊端。然而這些人到底還是杯水車薪了。”

“吏學隻是第一步,如果吏學之事能夠順利沿襲,那臣希望州學甚至私學都會有吏學的科目來造福一方。”卓思衡適時頓了頓,又道,“況且如今吏學在國子監太學治下,也是天子門生,聖上若有想要指點吏學生之處,還請不言勞煩看顧一二。”

給天子門生再加一個砝碼,卓思衡不信皇帝會不收。

皇帝聽後與尋常一樣笑道:“這是自然,我亦覺得吏學看似微末,卻有不期之功尚未顯現,他們既然是天子門生,朕必然不會怠慢。”

“有聖上這句話,臣就算經曆再多風波也無所怨言了。”

不是沒有怨言,而是怨言要換一種形式說。

“當日臣雖是為解國子監太學之困,不得不提前督學一事的計策,但終歸是禦史台能臣遍布,將此業儘善儘美呈於陛下案前。再加上地方官吏如今為自身考課,皆投身於教化百姓之職,這才有了今日陛下同臣所講的下治百姓之明德。”

聯係到前麵談話的內容,皇帝略有思索後深以為然道:“民為邦本,若民能識德,朕也不算辜負列祖列宗的囑托。”

普及識字率是為了讓每個人都能掌握知識,而知識是命運的鑰匙。

卓思衡深知自己所作所為絕不是為了什麼聖德教化,但對於他來說,能實施一個真正有效的政令並且令人民受益時,那實施政令的理由也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以上,就是他一個階段性的總結。

而下麵,則到了本次總結最關鍵的目的。

卓思衡看皇帝將奏折心滿意足合上後,才重新再拜道:“其實,臣的下一項舉措今日便能告知陛下。”

“好!朕也想聽聽你還有什麼法子更上層樓。”皇帝正聽在興頭上,語氣裡也有鼓勵卓思衡繼續說下去的意思。

“臣自執掌學政以來,眼見許多才德之輩因種種不同原因被埋沒,因此今日臣學政之革的下一個目標,便是希望皇帝虛懷納諫,接受臣一個舉薦。”卓思衡朗聲道。

官員舉薦官員這件事雖常見,但不免會遭到皇帝警覺,此時聽到這句話,皇帝也不免疑惑,卓思衡從不結黨營私,亦不拉攏朝臣,今日怎會貿然舉薦?

於是皇帝更想知道到底被他舉薦的人是誰了。

“好,那朕便聽聽卓愛卿你第一次向朕舉薦賢才究竟舉薦得是誰?又是何人有何德何能入了你的法眼?”

“聖上,臣舉薦之人是聖上的妹妹,當朝宣儀長公主。”:,,.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