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天下大亂,群雄輩出。
從賬麵上比起秦末來,星光似乎稍微黯然一點,主要是秦末有個無敵的西楚霸王項羽,宛若明月天掛,光照千年,又有張良韓信之流飛星伴月。
至於劉邦和朱元璋誰更開掛,個人以為當然是後者。
元末梟雄有好幾人,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徐壽輝、韓林兒,這當中有資格和朱元璋比較的隻有陳友諒一人。
其餘人都是陪讀。
朱元璋開國,少不了猛將謀臣,謀臣之中,有一個千古聞名的劉伯溫,猛將之中,聲名顯豁的有徐達、常遇春、湯和、藍玉、傅友德、李文忠、廖永忠等人。
這幾人完全可以擠進武廟七十二將裡。
曆史是勝利者的功勞簿。
大明王朝三百餘年國祚,史書大書特書,都是朱元璋的這些開國功勳,然而曆史不會遺漏,元末的第一猛將不是常遇春。
是張定邊。
張定邊,沔陽人,出身漁家,身材魁梧,留著五綹美髯,瀟灑英俊,知天文識地理,習兵法,練武功,精拳藝,擅岐黃,為人急公好義。在湖北黃蓬鎮與陳友諒、張必先結拜為兄弟,從陳友諒起義,定都武昌,轉戰荊楚,征伐兩江、閩、浙邊陲重鎮,攻無不克。
在定鼎天下的一戰之中,陳友諒剛愎自用,不停勸阻,執意要和朱元璋一決雌雄,深入如南昌後方空虛,又中了朱文正的詐降之計,撤兵進入鄱陽湖。
鄱陽湖一戰,陳友諒處處受製,又遭受朱元璋的火攻,千鈞一發之際,張定邊單刀直入,率戰艦闖入朱元璋水師之中,連斬三員大將,逼近朱元璋的旗艦,若是一旦成功斬殺朱元璋,隻怕會成為史上最為勇猛的以一己之力逆轉整個曆史的壯舉。
可惜。
朱元璋麾下有個常遇春在馳援旗艦,關鍵時刻張弓搭箭射傷了張定邊,率將士拱衛朱元璋,張定邊看梟首戰術失敗,隻得率領麾下殺出重圍。
這一戰,張定邊在朱元璋的水師裡殺進殺出,如履平地。
若非常遇春……
鬼知道還有沒有大明王朝。
鄱陽湖之戰,陳友諒頭顱中流矢而身亡,全軍覆沒。
張定邊浴血奮戰,身披百矢,冒死黑夜駕舟載陳友諒之屍,護諒之子陳理逃遁,奔至武昌,立陳友諒的次子陳理為帝,朱元璋乘勝調軍圍困武昌,陳理幼弱無知,受胡美之誘獻城出降。
張定邊冒死突圍,逐鹿於荊襄之間,知大廈已傾,自感擎天無力,且士卒疲命相從,鬥誌日趨消沉,於是勸慰士卒,解甲歸田,以待機複興。
從此邊改名換姓,輾轉流離,後在泉州的靈源山皈依佛門。
享年九十九。
所以黃昏才敢篤定,如果這座莊園的主家是陳友諒義弟之後,隻可能是張定邊的後人,算了算時間,這位元末第一猛將還活著。
大概也有八十歲左右了。
拳怕少壯。
黃昏覺得自己現在打一百個張定邊麼得問題,可他的兒孫就不一定,畢竟這玩意兒有個遺傳學在裡麵,不是所有的猛將之後都像李景隆。
話說,彆看李景隆在靖難之戰的災難級彆表現,這貨真是虎父犬子麼?
問於彥良,“咱們現在應該統一戰線了吧?”
於彥良苦笑不答。
大家都是朱棣麾下的臣子,落在陳友諒殘餘勢力手中,難逃一死,這個時候確實應該團結一心,爭取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