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珙和袁忠徹搖頭。
太常寺丞和尚寶司少卿,一般是沒資格參加大朝會的,而工作之餘,臣子又不敢去接觸三位皇子,怕被陛下誤以為是在營黨結私。
朱棣眯縫起眼,看向袁珙,“已見太子,卿以為何?”
袁珙已經七十有一,這個年紀了,對生命的眷戀不多,也更敢於說直話,相麵一事,袁珙確是精擅。
他在元朝時就已經很出名,所相士大夫數十百,其於死生禍福,出入不大,並且連時間都能契合上,很少有相不中的。
典故軼事極多。
南台大夫普化帖木兒由閩海道見袁珙,袁珙說:“公神氣嚴肅,舉動風生,大貴之相。但印堂司空有赤氣,到官一百十四日當奪印。然守正秉忠,名垂後世,願自勉。”
普化帖木兒署台事於越,果為張士誠逼取印綬,抗節而死。
袁珙見江西憲副程徐曰:“君帝座上黃紫再見,千日內有二美除,但冷笑無情,非忠節相也。”
程徐於一年後拜兵部侍郎,擢尚書,二年過後降大明明,為吏部侍郎。
確實非忠傑之人。
袁珙曾經相麵陶凱,說,“你五嶽朝揖而氣色未開,五星分明而光澤未見,宜藏器待時。要不了十年就會以文章入仕,官二品,出仕地點應該在在荊、揚之間!”
果不其然,陶凱後來為禮部尚書,在湖廣行省參政。
更奇葩的是,袁珙還給姚廣孝相麵過。
洪武時,袁珙在嵩山寺遇見姚廣孝,歎道:“這是一個何等奇異的僧人,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
劉秉忠是元朝的一個名人,早起仕途不暢,於是出家為僧人,後來顯赫,元世祖追贈劉秉忠為太傅、趙國公,諡號“文貞”。元成宗時,贈太師,諡文正。元仁宗時,又進封常山王。有元一代,漢人位封三公的,僅有劉秉忠一人而已。
再之後,姚廣孝跟隨朱棣就藩北平時,告訴朱棣說:“浙東袁珙,相法天下第一。”
連當下的兵部尚書金忠都和袁珙有過牽連。
所以朱棣極其信任袁珙的相術。
在這樣的情況,袁珙自信,就算他說實話,也能保自身平安,姚廣孝和金忠這兩位,於情於理,都會幫他說點好話,不過今日兒子在場,他不得不顧及一下兒子的未來。
聞言心中思緒電轉。
相麵,說到底其實和黃昏那一套神棍理論差不多,如果要用專業一點的詞語來形容,大概就是一種數據分析,再結合周易。
所以相麵之人,大多精通算學,且消息靈通。
袁珙長居京畿,兒子袁忠徹又在尚寶司擔任少卿,消息自然不差,對當下應天乃至整個大明的局勢,心中了然指掌。
心中思緒閃動,聽陛下這意思,是在猜疑太子,那麼有沒有可能廢儲換儲?
這是一個大局。
不能僅僅從朱棣這邊考慮,還要考慮太子的勢力,以及漢王和趙王這兩位這段時日的動作,再結合太子兼國理政的成績……
見袁珙陷入沉默,朱棣也不急,慢慢等便是。
今天為何要讓袁珙來給大兒子相麵?
因為他要給老二和老三一個甜頭。
至於原因……
很簡單。
永樂膨脹了。
打下安南,他現在的目光落在了漠北那廣袤草原上,而且迫不及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