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尼塞河分支的烏斯河畔,大軍陳列,旌旗如林。
這個地勢有點危險。
縱觀沙盤,葉尼塞河形成了一個半圓,烏斯河則給這個半圓加了條橫線,形成一個半封閉的圓圈,像一個大寫的g,隻剩下一條向東的出口,若是被瓦剌大軍占據向東出口,大明雄師將形成背水一戰的困境。
但黃昏提出在此駐軍之時朱瞻基沒有反對。
雄霸更是拍手稱好。
這看起來是個險地,是將自己置身於危境之中,但以大明雄師的兵力,瓦剌大軍不可能紮緊那個向東的唯一出口。
如果瓦剌對自身沒有充分認識,無法抗拒這個誘惑,選擇在這裡決戰的話,自然最好——戰爭嘛,從來就沒有十**穩的事情。
你要引誘瓦剌決戰,就得給他們希望。
所以大明雄師在這裡駐軍,這一停留就是半個月之久,就是看瓦剌會不會上當,然後馬哈木終究算的上一代梟雄。
也許動心過,但沒上當。
畢竟這個圈套實在是太簡單了,又沒到雨季,就算利用地勢包圍了大明雄師,大明雄師也可以用火炮和火銃轟出一條路,然後實現反包圍。
所以從始至終,瓦剌大軍在這片廣闊天地間遊曳,但絕對不靠近大明雄師,隻是尋找機會撥出大明雄師分派出去的大量斥候。
大明雄師的斥候傷亡不少。
但也得到了大量消息。
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戰爭,信息都是影響戰爭走向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是以黃昏他們很快得到了消息:鄂畢河流域的瓦剌堡壘裡,隻剩下老弱病殘幼,瓦剌的有生力量已經拉出去了。
這很正常。
不過瓦剌主力在哪裡,斥候一直沒偵查到。
但可以確定,在駐軍周圍數百裡內,肯定有一支瓦剌主力,要不然派出去的斥候死傷不會如此之大,但有多少人,無法確定。
這就是漠北的頑疾所在。
朱棣五次北伐,為何在後世褒貶不一?
一則,確實把漠北打殘了。
二則,有的人則認為是窮兵黷武,沒能打到真正的戰略目的。
後者觀點,不是因為朱棣無能,實在是漠北這群牧民組成的軍隊太能跑,漠北這片區域又太廣闊,一旦跑起來,大明雄師根本找不到敵軍主力。
何況每到入冬下雪後,大明軍隊的後勤就要承受無比巨大的壓力,不得不從關外撤回關內,也就是說征服漠北的窗口期隻有晚春到深秋這幾個月而已。
哪朱棣還打個錘子。
但朱棣還是打了。
而且也確實把漠北打殘了……這就導致了後金的崛起。
所以說朱棣北伐褒貶不一。
……
……
瓦剌,漠北最後的倔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