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歲的蕭珞死在了行宮, 死在與魏明珠比劍奪魁的時候。
當時比武場上能從蕭珞對麵扔暗器的人隻有魏明珠,蕭珞死前又高喊魏明珠扔暗器, 所有看到那一幕聽到那句話的人都成了人證。物證自然是在蕭珞脖子上找到的那枚細針,太醫查驗過後, 證明針上淬了劇毒, 見血封喉。
這些基本上就能夠定下魏明珠的殺人之罪,潘五與魏明珠掰手腕後的手臂差異雖然因魏瀾拿出了化瘀的傷藥證明魏明珠沒有給潘五下毒, 但也讓眾人不禁想到,既然魏瀾父子手裡能有治病救人的神藥, 自然也能有殺人於無形的毒藥。
從情理上講,如果沒有親眼所見, 誰也不信一個孩子會因為比武下劇毒去害死另一個孩子。
可大家親眼看到蕭珞中暗器慘死,從這個結果往回倒推, 有些說法再駭人聽聞但也站得住腳跟:魏明珠就是一個被魏瀾寵壞了的私生子,心狠手辣隨身藏著劇毒,隻因為擔心會輸給蕭珞, 便趁人不備朝蕭珞下了暗器。而且正因為他是一個才八歲的孩子, 他不知道下毒殺人的嚴重性, 人死了要受到懲罰了, 他才知道怕了, 一口咬定暗器不是他射的!
但除了少數的幾個人,沒有人相信魏明珠的辯解。
笑話, 當時隻有魏明珠有機會用暗器算計蕭珞, 如果不是魏明珠, 難道是蕭珞自己用劇毒暗器紮自己?蕭珞又不是傻子,怎麼會做這種事情?
隨著惠文帝提前結束避暑回京城審理此案,這樁案子也成了百姓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那私生子就是個毒蠍子,據說前年端王府給小世子洗三,私生子跟著世子夫人去做客,與裕王府的蕭珞、蕭璁兄弟發生口角,蕭珞照顧弟弟,先是主動向魏明珠道歉,又同意與魏明珠角鬥輸了他當哥哥的替弟弟挨打,魏明珠卻出爾反爾,狠心將蕭璁推到了水裡,那時魏明珠才六歲都這麼狠了,現在他殺人有什麼奇怪的?”
“魏大人剛正不阿為民除害,怎麼教出了這麼一個私生子?”
“魏大人早出晚歸的,家裡隻有一個小戶出身的妻子,聽說劉氏唯唯諾諾的根本不敢管教私生子,私生子可不就越養越歪了?”
“哎,隻可憐了裕王世子,被皇上選為太子伴讀,長大後肯定是第二個魏大人,前途大好,卻早早命喪魏明珠之手,真是太可憐了。”
“你說皇上這次還會偏心魏大人嗎?以前太後娘娘刁難魏大人,皇上從來都是站在魏大人這邊的。”
“不會,寧國公是皇上的親舅舅,殺了人還不是被皇上砍頭了,這次魏明珠殺人有目共睹,皇上若繼續偏心魏大人,他怎麼向裕王、裕王妃交代?”
***
惠文帝必須給裕王夫妻一個交代。
回京之後,魏明珠被押入大牢,魏瀾也暫且停職,如果大理寺能證明魏明珠無罪,魏明珠與魏瀾都會平安無事,否則魏明珠必須殺人償命,魏瀾教子無方,也會受到連累。
“你快想想辦法啊,明珠那麼小,大理寺的人對他動刑怎麼辦?”
從魏明珠出事那天起,阿秀便每日以淚洗麵了,魏明珠雖然不是她親生的孩子,但那麼漂亮金貴的一個孩子,才八歲就被誣陷殺人關進大牢,隻要想到魏明珠正在牢獄裡受苦,吃不好穿不好,阿秀都要心疼死了。
“皇上不是最信任你嗎,你跟皇上講講道理,咱們明珠本來就可以贏,犯得著去下毒?”
阿秀是真的不明白,那麼多人眼睛都瞎了嗎,明珠與蕭珞比劍乃穩贏,不可能多此一舉。
魏瀾何嘗不懂這個道理?
當時隻有兩種可能,排除掉魏明珠下毒,就隻剩蕭珞毒殺自己這一個真相。
蕭珞的毒從哪裡來?
肯定是大人給他的,九歲的蕭珞絕不會明知針上有毒還往自己身上紮,根據當時的情形,魏瀾推測背後之人應該是哄騙蕭珞那一針可以讓他突然提升實力打敗魏明珠。蕭珞有好勝之心,他輕信對方,這才導致自己淪為他人陷害魏明珠的工具。
根據這個推測,魏瀾篤定幕後真凶要對付的是他與明珠。
一個既與他有仇,又能夠得到蕭珞的信任、能夠在不引人注意的前提下接近蕭珞的人。
懷疑的目標已經很小了。
比武開始之前,沒人能猜到魏明珠會大放異彩連潘五郎都比不過他,幕後凶手肯定就在行宮,隻要惠文帝徹查第一天的比武結束後蕭珞都接觸過誰,就一定能揪出那人。
然而這隻是魏瀾的思路。
他無條件地相信魏明珠,惠文帝會嗎?
如果惠文帝不信,那惠文帝就不會多費周章,直接憑借人證物證定魏明珠的罪。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惠文帝信了,但惠文帝追查下去發現幕後真凶是他這個皇帝也不能輕舉妄動亦或舍不得動的人,一個在惠文帝的心裡地位遠遠超過魏明珠的人,一旦動了帶來的麻煩會遠遠超過處死魏明珠,那惠文帝一定會選擇舍棄魏明珠。
現在的關鍵不在於魏瀾怎麼想,而在於惠文帝怎麼想。
雷聲轟轟,暴雨將至。
明日便是惠文帝承諾的會給裕王夫妻交代的日子。
魏瀾站在窗前,手越攥越緊。
彆的事都可以,這件事他不能賭,賭輸了,一旦惠文帝下了聖旨,他再說什麼都沒用,明珠必死。
就在魏瀾準備出府的時候,寒生領了一個人過來。
來人易了容,男裝打扮,相貌平平,唯有一雙眼睛清靈毓秀,光彩熠熠。
“我要見他。”
“見了,他不會再放你在外逍遙。”
“我知道,你安排吧。”
***
暴雨驅散了盛夏的悶熱,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惠文帝心頭越來越煩躁。
蕭珞之死,有人堅信魏明珠毒蠍心腸殺人為樂,惠文帝不信,除了他與魏家人的種種關係,隻憑魏明珠這個孩子的表現,惠文帝也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