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 章(1 / 2)

烏雅氏不管背地裡怎麼想,但很清楚要想在長春宮過的好,最好有安嬪的庇護。

安嬪不是那麼容易討好的人,但她也不是沒有弱點——

無子。

因此,烏雅氏時常拿未出世的孩子作伐,以母愛為筆,以擔心孩子未來的生活為借口,和安嬪拉近關係,將對弟弟十分好奇的小格格也扯了進來。

院中有一幕,小手撫摸上她肚子,輕輕柔柔說著等弟弟出來保護姐姐。

讓安嬪不由自主想到李氏那些死在戰場上的兄弟,她家裡人可是死的差不多了,甚至差點沒留後。

似有鬆動。

鐘粹宮,一直關注此事的馬佳芸蘭目光閃了下,決定讓人不止打聽消息,稍微活動兩下,其他多餘的事不做,隻是讓安嬪知道烏雅氏的真麵目而已。

她這一步棋的原因在於對李氏有好感,也希望漢人妃嬪未來有機會的話,能為這個世界帶來一些好的方向的改變,減少滿漢的割裂感,烏雅氏充其量隻能算個搭頭。

於是這一日,白天,安嬪像往常一樣去坤寧宮哭靈。

可能因這已是第二位皇後去世,加上個前麵的慧妃,都是年紀還輕便已去世,感慨不免多一些。

或者太過勞累緣故,眼睛哭靈也哭的有些腫,一直覺得靈堂陰森森的,好在在場哭靈的又不止她一人。

其實哭靈這件事真的很累人,也很消磨人的情緒,再多的悲傷與憂愁,一場葬禮下來也隻剩下麻木疲倦。

或許這便是意義所在。

一天的哭靈總算結束了。

回到長春宮,按照往日,安嬪還需形式上關心烏雅氏,問一問嬤嬤、尋一尋對方宮人,且隔三天或四天前去探望一下。

“死亡,新生。”安嬪念著這句在靈堂外意外聽到的幾個詞,打破往常規律,今晚定是去後殿探一探才舒心。

卻透過中院格子窗,親眼目睹烏雅氏變臉一幕。

心中一震,腦子裡瘋狂提醒“危險”二字,精神一下子清醒。

再一詳細探查取證,本來已經打算將前麵恩怨儘消的安嬪,心裡防備再加幾層鎖,對烏雅氏這樣的人她又不是沒見過。

這後宮果然沒有一個簡單的。

安嬪作為漢人對於滿人的包衣奴才製度其實是有水土不服的。

類似於不太懂前朝滿臣為何因能夠自稱“奴才”而自豪,連皇室宗親也自稱“奴才”。

“奴才”一詞在漢語中實在不是什麼好詞,還不如直接滿語音譯“阿哈”,不會造成這麼大的思想誤差。

在進一步了解包衣旗後。安嬪也懂得包衣旗的野心。

安嬪又不是傻子,她是漢妃,曾祖還是前朝舊臣,在這宮中本就如履薄冰,最怕連累家裡人,更由不得小人算計。

當然,現在動烏雅氏不行。

但她肚子裡的孩子,未來需要好好教養才行,免得將來跟著她額娘視漢臣為敵。

尤其如果這是個阿哥。

不對孩子下手的原因也不全然是安嬪的仁慈,既然自己不可能有孩子,養一個孩子用心教導也不錯。

不是說生恩不及養恩嗎?

滿人接觸這肮臟的後宅手段才多少年,漢人又多少年,到頭來苦的儘是女人,有些東西不是安嬪不懂,而是她不願,但她入宮前親娘教導的可一點不少。

想明白的安嬪,麵子工程作的滿分,更加關心烏雅氏的肚子,隔三岔五送個補品,又親自備有兩支百年老參。

不敢跟承乾宮佟貴妃比,但仿佛也儘了自己最大努力。

葬禮過後差點兒累病,讓康熙也誇了兩句,誰不說她好?

羨慕蘇佳氏和烏雅氏的妃嬪們也越來越多,果然,寵愛值幾斤幾兩,最佳獲得地位的辦法便是生一個孩子。

可現在還是鈕祜祿皇後,不對,是諡號孝昭仁皇後的孝期。

至少得等三個月吧?

或許一年。

這蘇佳氏與烏雅氏不過出身包衣,怎的如此幸運?!

不會有什麼生子秘方吧?

……

馬佳芸蘭聽到許多消息,確認自己在其中完全隱身,抹掉痕跡後,讓他們繼續隱匿靜候,便不在管。

她還有當前更重要的事情。

按照如今算法,開春長瑞便滿六周歲,去年除夕家宴康熙便下了口諭,讓他春後搬出鐘粹宮,遷往阿哥所,開始很長一段非常辛苦的尚書房讀書生活。

若非孝昭仁皇後的病重與葬禮耽擱,搬家可能還要早一些。

馬佳芸蘭心中不舍,化作忙碌動力。

對於阿哥所早就熟記於心,與他商量,選擇了一處麵積、采光、通風三者綜合條件最佳的院落。

馬佳芸蘭明白長瑞會在這裡住很久,估摸著得有二十年,包括娶妻生子,屆時人口會越來越多,麵積一點兒都不比采光、通風的重要性低,建議排在條件的首位。

像是三阿哥保清的住所在麵積和通風上便有一點點忽略,不過現在阿哥所隻有他們兩個,不管怎麼選都比大多數弟弟們強。

除了住,長瑞身邊還會增添新人。

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個陪伴小太監、一個管事嬤嬤、一個管事太監。

之前馬佳芸蘭已經挑過一遍,除了管事嬤嬤,兩人都不和前世不一樣,是從其他地方挖出的能人。

比如小太監,名常青,性格沉穩,也會來事,沒有什麼背景,有一點手段,無不良嗜好,前世順利至養心殿當值,肯定比前世胤祉身邊換過的兩個太監都強。

除此之外,馬佳芸蘭在挑選伴讀上麵也參了一腳。

皇子讀書會有兩個伴讀。

所謂伴讀類似於陪讀書的夥伴,但皇家伴讀又不僅限於此,畢竟伴讀也是出生官宦人家,有的家世可以說相當高,很多時候在外人眼中被綁定在一起。

前世胤祉的伴讀兩個都是出生文臣家庭,這一世,馬

佳芸蘭則為其促成一文一武的標配。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